10月24日晚,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348期泽霖讲坛在学院八角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担任主讲,以《李约瑟与中西文明互鉴》为题展开分享,讲座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

梅建军教授讲座。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供图
本场讲座围绕“李约瑟的中国研究及其在中西文明互鉴中的意义”展开。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家,其广为中国学者所知的观点即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该问题经过发展,后表述为“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为什么现代科学产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这一问题引发了后续学者的不断争议,也推动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梅建军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
其一是“李约瑟及其与中国的结缘”。李约瑟在家庭熏陶下,很快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192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因为某些原因,李约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中文、阅读中国古籍,并寻求前往中国的机会。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意识到要派遣人员前往中国加强联系,李约瑟被选中。在华期间,李约瑟先后出行考察十一次,曾前往敦煌拍下大量珍贵图片,与中国科学家保持联系,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成为日后他中国研究的重要起点。
其二是介绍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李约瑟回国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处处长,在1948年正式提交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写作和出版计划。因为该计划颇为庞大,从1948年提纲提出到1956年导论出版,直至今日,该丛书仍在不断出版,其作者也不再仅仅是李约瑟一人,而是由诸多学者群策群力完成,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成立,就缘起于这项工作的写作。这套丛书不仅揭示了中国文明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而且强调了中国文明在科技发展中的价值,对中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是关于“李约瑟之问:意义与影响”。梅建军教授强调,李约瑟之问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认为“中国的‘官僚封建制度’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针对此问题,东西方学术界有诸多讨论,梅建军教授介绍了东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并再一次强调了李约瑟之问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其四则是“李约瑟研究所:使命与践行”。梅建军教授从机构缘起、基金建设、奖学金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并鼓励在座师生积极申请访学。

梅建军教授讲座后合影。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供图
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梅建军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如何正确看待西方理论对中国研究的价值”“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与对地方性知识的贬抑”“科学知识的本质”等问题展开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陈祥军院长做最后总结,他首先感谢梅建军教授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学术盛宴,并强调进行研究时应当具有跨学科的视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