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泽霖讲坛:余成普教授畅谈“经验与理论的贯通”
作者:白栩东    来源: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时间: 2025-10-20

1018日(周六)19点,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344期泽霖讲坛在八角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担任主讲,以《如何实现经验与理论的贯通——兼谈人类学/社会学学位论文的写作》为题展开分享,讲座由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讲座活动现场。 白栩东摄

余成普教授从不同学位阶段的期待目标入手,系统梳理了学士、硕士、博士在研究问题、理论构建与经验材料三个层面的核心贡献。他指出,学位论文不仅是学术规范的训练,更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博士论文,应在这三方面形成实质性突破。

在“经验与理论如何贯通”这一关键环节,余教授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坐得下来”。他强调,著作与期刊论文在培养学生方面各有侧重:著作拓宽视野、呈现思维张力,而论文则注重问题的提出与逻辑的严谨。他鼓励学生精读经典原著,超越学科界限,并通过对顶刊论文的解构,从模仿走向独立写作风格的塑造。同时,他也提醒,人工智能虽能辅助分析,却难以替代深度阅读与学科思维的培养。

二是“走得出去”。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定量分析,学生都需具备对“生活质感”的敏感。余教授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培养实践为例,指出人类学本科生需完成1个月田野,硕士生3个月,博士生则需8个月至1年;社会学学生同样需要田野或社会实践的历练,以超越抽象的数字关系,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

三是“学会贯通”。他提出,学生应具备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发现经验与理论之间的罅隙,同时掌握将经验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的能力,学会与既有文献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概念的创新,尤其是从本土经验中拓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

余教授总结道,学位论文是检验学生是否适合学术工作的“试金石”,也是完成一次完整学术历练的重要环节。通过经验与理论的不断碰撞与循环往复,学生才能在学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主持人陈祥军院长与余成普教授交流互动。 白栩东摄

讲座结束后,师生积极提问,余教授耐心解答。陈祥军院长在总结中指出,“多读书”是贯通经验与理论的前提,唯有扎实的理论储备,才能让田野更有方向、更有深度。本次讲座不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实用指南,也引发了学院师生对学术训练与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入思考,影响深远。

   责编:蔡灿武    审核:张道洪    上传: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