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在新闻“三度”中讲“好故事”、讲好“故事”》讲座
作者:邵佳欣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时间: 2025-05-21

5月14日下午,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邀请鄂州市融媒体中心一级记者、驻梁子湖区记者站站长胡倩来校进行《在新闻“三度”中讲“好故事”、讲好“故事”》讲座。讲座由田园子副教授主持,学院本科生及硕士生参加。

1fb295d2331918731b41976a0a9d364

胡倩站长开讲。  邵佳欣摄

围绕“AI 能否取代记者”所引发的职业焦虑现象,胡倩表示当前行业存在的替代焦虑实际上是对职业价值的重新审视。她强调,技术替代的是“不到基层、不接地气”的记者,而真正扎根群众、具备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者永远不可替代。胡倩建议,新闻工作者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拥抱技术,善用科技成为新闻工作的助力,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a0b8a9d0a60049245b381846c0b0e41

讲座现场。  邵佳欣摄

胡倩指出,新闻工作者若想讲“好故事”、讲好“故事”,须在采写过程中遵循“三度”原则。一是要有打开新闻万花筒的“角度”,新闻报道要有逆向思维,选择贴近民生、以小见大的选题;二是要有能够引人深思、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度”,通过深入了解新闻背景,巧用故事叙述,来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够引起读者关注和共鸣的关键点;三是要有能穿透屏幕进行情感共振的“温度”,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是符号组合,而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思想的深度传递和情感的真实共鸣。胡倩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寄语学子,鼓励在场学生要保持拼劲和韧劲,在基层实践中坚守新闻初心。

a4badee742099a84711d25e7b7128b1

现场学生提问。  邵佳欣摄

在互动提问环节,针对“如何通过阅读优秀稿件提升写作能力”的问题,胡倩分享了“先列提纲再对照”的方法:先假设自己是作者,构思写作框架,再与原文对比,学习角度选择和叙事技巧。对于“采访时如何打破沟通壁垒”,她建议“关上采访本,像聊天一样倾听”,用通俗语言引导采访对象,让新闻素材在自然交流中浮现。

主持人田园子老师对胡倩记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指出其以深刻的专业洞见,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新闻采写讲座,打开了师生的新闻研究视野。

   责编:蔡灿武    审核:李金    上传: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