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举行了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传统艺术资源智能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申报研讨会。中南民族大学作为申报单位之一,由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吴涵教授代表学校参加,并对项目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聚焦传统艺术资源的智能化、标准化与规范化服务,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会议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研究优势的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此次会议中的参与备受关注。
“传统艺术资源智能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致力于解决我国传统艺术资源在保护与传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资源碎片化、服务不连贯、缺乏统一标准等。通过该项目的申报,旨在推动传统艺术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创新路径,助力传统艺术的保护、创新和传播。
西北大学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负责主导和组织项目申报工作,而中南民族大学作为联合申报单位之一,特别在传统艺术资源研究和民族文化保护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此次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项目课题四“基于视频融合生成的传统戏曲智能辅助创作关键技术研究”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讨论主题。该课题主要通过视频融合技术与智能辅助创作工具,推动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在这一课题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吴涵教授带领团队将结合学校在传统艺术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传统戏曲创作的智能化,提升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路径,推动戏曲艺术的数字化转型。
吴涵教授在研讨会上对项目的技术路线、平台功能设计以及应用场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提出,视频融合生成技术能够帮助传统戏曲创作者更加高效地进行艺术创作,尤其是在演员表演、舞台调度、服装设计等方面的辅助作用。通过智能化技术,传统戏曲的创作流程可以得到极大简化,并且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创新性作品。她还特别强调,如何在该项目中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是推动传统戏曲创作创新和艺术形式提升的关键。作为协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在此次研讨会中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展示了中南民族大学在传统艺术领域的独特优势,还为项目的立项提出了具体申报思路与方法。
通过此次研讨会,参与申报的各单位不仅就传统艺术资源智能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达成了初步共识,还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技术难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艺术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保护和应用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南民族大学将继续发挥在传统艺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并与西北大学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申报研讨会现场。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