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eft top-right
教学科研
定位图标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大华教授做客“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坛” 深度解读中华民族观念演进史

2025年9月1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华教授应邀做客我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坛”,以“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为题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由彭建军教授主持,我院在校师生现场聆听学习。

郑大华教授以历史脉络为轴线,分为四个关键阶段,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观念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完整历程。在“清末时期”的论述中,郑教授指出,古代中华民族虽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但缺乏明确的民族意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加剧民族危机,推动了观念的觉醒。“中华民族”一词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其背景源于各族人民抗敌中形成的血肉联系、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族理论的传入及国人民族自我意识的萌发。

谈及中华民族观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传播发展,郑教授强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重要契机——“中华”国号确立与“五族共和”建国方针,为中华民族观念传播奠定政治基础。同时,一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入,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观念传播。

“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关键期。郑教授分析认为,日本侵华的客观上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便是明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边疆开发与大规模人口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知识界兴起的中华民族研究热(如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顾喆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更推动了中华民族观念普及。据报刊数据库检索,1931-1939年“中华民族”使用达4734次,1939年单年达830次,远超此前水平。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华民族”观念的成熟。郑教授详细解读了文中核心论述——毛泽东从历史、文化、民族品格三方面定义中华民族,并明确其三大内涵: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不可分离的共同体,且内部一律平等。这一论述成为全民族共识,奠定了当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础。

讲座尾声,彭建军教授总结指出,郑大华教授的讲解以跨学科视角厘清了中华民族观念演进的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了其“凝聚民族力量、维系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他勉励同学们要以史为鉴,深入挖掘中华民族观念的时代价值,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场讲座史料翔实、逻辑缜密,郑教授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展现了历史学科与民族研究交叉的理论魅力,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思想高度的学术盛宴。

文:卢钊  图:薛炯昊  审核:李学保  上传:龚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