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left top-right
基地简介
定位图标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基地简介 > 正文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成立于2020年9月,于2020年12月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基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结合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基地以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优化整合学校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宗教舆情研究中心等9个平台,依托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民委、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着力打造多学科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法求证、多形式呈现的科学研究实体机构。

一、研究团队成员

主  任:杨胜才

常务副主任:姚上海

副主任:李学保

首席专家:李吉和

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研究方向

杨胜才

教授、博导

中南民族大学

意识形态

姚上海

教授、硕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学保

教授、博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世界民族问题研究

教授、博导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历史与文化

雷振扬

教授、博导

法学院

民族理论政策

教授、博导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历史与文化

李资源

教授、博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理论政策

李吉和

教授、博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城市民族问题

吴开松

教授、博导

公共管理学院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潘红祥

教授、博导

法学院

民族法学

哈正利

教授、博导

学报编辑部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黎海波

教授、博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王世忠

教授、博导

教育学院

民族教育

李安辉

教授、博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散杂居民族

崔榕

教授、博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民族文化

杨金洲

教授、硕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柏贵喜

教授、博导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历史与文化

陈祖海

教授、博导

经济学院

民族经济

李忠斌

教授、博导

经济学院

民族经济

巴玉玺

教授、硕导

继续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詹全友

教授、硕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方清云

副教授、硕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散杂居民族发展

裴圣愚

副教授、硕导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民族理论政策

孙东方

副教授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民族理论政策

教授、博导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文化

孟庆雷

副教授、硕导

经济学院

民族经济

邓纯余

副教授、硕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副教授、硕导

公共管理学院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邓俊熙

讲师、副部长

学生工作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文田

讲师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王熠

讲师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聚焦三大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体系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体系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教育体系研究。重点开展如下五个方面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该领域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具体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阶段、时代特点,结合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探索建立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工程研究。该领域侧重从物质基础、制度基础、文化基础、工作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聚焦探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工程的建构,破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难题,积极探索新时代“五个认同”的培育与巩固机制与路径,探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领域主要研究和谐民族关系持续性发展、中华各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共同文化认同形成的引领作用。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坚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根本保障。该领域主要研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权益的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法治保障、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维护边疆安全和祖国统一的法治保障。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凝聚相关学科发展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学科规律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科支撑。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研究,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推进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认真组织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案讲义,统筹谋划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硕博教育课程体系,力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建设打造成国家一流课程、全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示范“金课”,加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重要论述为指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什么”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利用文献资料和历史事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进行全面阐释,对主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进行重点研究,对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现实意义进行全面展示,同时从体制机制完善需要,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对策与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料诠释与历史事实相映衬。

三、主要研究领域

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协同整合学科队伍力量,创建联动机制,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力争在理论创新上谋突破,在教育教学上见实效,在资政服务上有作为。

(一)设立重点研究方向

依据三大领域形成八个重点研究方向:

(1)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4)中国共产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5)中华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6)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研究;

(8)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这8个方向侧重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城市治理等8个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内涵结构、教育路径、物质基础、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聚焦如下十一大重点研究课题:

(1)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究;

(2)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3)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

(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研究;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与发展研究;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7)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与完善研究;

(8)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9)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0)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

(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研究。

(三)组织重大调研活动

聚焦如下六大重点开展调研:

(1)边疆地区和重点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调研;

(2)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调研;

(3)全国百所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其效果调研;

(4)新技术、新媒体与民族团结宣传载体和网络平台建设调研;

(5)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机制调研;

(6)全国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现状调研。

四、建设目标(2020--2023年)

(主要指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社会影响)

第一年建设目标:

1)按照基地建设目标,拟定、发布并组织8个方向的重点课题研究,撰写学术研究论文;

(2)按照基地建设目标组织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3)与相关部门联合,创办相关期刊,为基地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

(4)与相关协会等联合,举办学术会议。

第二年建设目标:在基地重点课题、重点调研活动的基础上,撰写资政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参加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工作指导等;参与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

第三年建设目标:

(1)撰写调研报告:《边疆地区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报告》(系列报告);《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经验与创新》(系列报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其效果》;《新技术、新媒体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建设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乡村振兴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拓展与实效》(专题报告);《依法保障民族团结做法与经验》(专题报告)。

(2)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的完善》、《边疆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报告》、《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报告》、《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报告》等。

(3)撰写资政报告:每个研究方向每年根据实地调查和具体研究的实际,提供资政报告不少于3篇。

(4)发表系列论文:每个研究方向计划每年出2篇CSSCI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