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六届国际临床工程与医疗技术管理大会暨第十届国际临床工程日全球学术大会在深圳开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牵头制定的T/ZHYL 040—2025《急进高原环境可穿戴设备急性高原病评估规范》团体标准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国际临床工程与医疗技术管理大会是唯一专注于工程、技术与患者护理交汇点的全球论坛,此次会议主题为“创新全球医疗科技 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我校制定的该标准汇集多方智慧,成为该技术领域颁布与实施的首项团体标准,规范了行业秩序,提供了标准化的规范依据。该标准中规定了急进高原环境下可穿戴设备急性高原病评估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系统技术要求、适用场景、危险等级评估、急救响应流程,适用于急进海拔不低于3000米地区的人员采用可穿戴设备的健康监测。

团体标准展示图。生医学院供图
生医学院副院长陆雪松教授参加了会议。他表示,随着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高原地区旅游、驻地建设、科研援助工作的不断扩展,高原环境下突发性健康风险管理需求愈加紧迫,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可量化、易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作为我校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中心的代表性成果,该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在“急进高原环境下可穿戴设备评估高原病”领域的规范空白,推动高原急救智能化、医疗资源精准化、穿戴技术标准化。这对于守护边远及民族地区人民健康,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该项标准的实施将成为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的重要依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巨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