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凌云老师站上领奖台时,聚光灯下那略显纤瘦的身影,却能让人感受到她身上的一股力量——那是对三尺讲台的执着坚守,更是一位工科教师深耕“芯”领域、培育新人才的坚定信念。
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凌云老师与民大结缘。她曾获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4年骨干教师OBE教学竞赛一等奖、学校第六届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2023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凌老师在深耕教学科研的同时热心学生工作,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23级通信2班班导师。今年暑假,她在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中拔得头筹,也由此开启了教学道路上的一次全新探索。

承泽反哺:竞赛中提升,教学中回馈
在民大“以赛强师,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引领下,凌云老师的备赛过程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一场集体攻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专家指导与经验分享,为参赛教师搭建起一座经验之桥。多轮选拔、专项培训与模拟演练,构成一段持续向上的阶梯,帮助凌老师在数月之内实现了从“摸不着参赛门道”到“掌握启发式教学密码”的蝶变。与此同时,电信学院为凌云老师组建了专业指导团队。团队不仅针对参赛节段选取与教学环节设计提供细致指导,更对20个教学节段逐一打磨,力求精益求精。面对荣誉,凌老师总把桂冠轻轻放在背后,感念学校和学院的有力托举。
于凌老师而言,这场比赛的最大收获远不止一纸荣誉。“讲好一门课”的背后,她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通过高强度的学习与高频次的磨课,逐步掌握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助力学生触类旁通、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她将有价值的参赛经验系统反馈于日常教学,实现“以赛促教”的实质转化——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把演练中的互动技巧用于课堂,使“以赛促教”真切转化为学生眼中“更有温度的课堂”和心中“更有收获的成长”。
在民大“以文化人”的育人旗帜下,凌老师不仅赢得了个人的荣誉,更接过了育人使命的接力棒,以自身的成长,推动更多学生的成长。

教学明道: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谈起教学,凌老师眼中永远热烈而自信。“我一直很热爱教学,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总是会想着把它做得更好。”
“我不能辜负学生。”谈及教学初心,凌老师的语气格外认真。她主讲的“集成电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电子、通信、材料等多领域知识,教学难度较大。以往,她习惯多渠道查阅资料,将知识掰开揉碎灌输给学生,力求把知识讲解得全面、透彻。然而,工科注重实际应用,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凌老师逐渐意识到,“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工科的培养需求,而此次参赛经历恰好为她指明了转变方向。
如今,在课堂上,凌老师的身份更像一位“引路人”,她将集成电路设计思路和常规方法教授给学生,将其带到“路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优化设计,完善路径;或另辟蹊径,探索其他的优化设计方案。从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学理念的深化。始终不变的,是凌老师“不愿辜负学生”的信念。她坦言自己的教学仍任重而道远,但怀着对教学的热爱与对学生的责任,她愿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持续求索,砥砺前行。
“芯”火相传:教学中启智,科研中育人
走进“CMO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课堂,总绕不开一件“大国重器”——芯片。因为这门课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芯片设计。芯片虽小,却承载着重大的使命担当。作为高校教师,凌老师深知在教学中融入“科技自立自强”理念的必要性。
课堂上,她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动态紧密关联,以当下国内外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从事关国运的科技封锁案例,讲到企业间的风云博弈,将“科教兴国”的宏大叙事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她以华为昇腾AI芯片为例,拆解芯片架构的奥秘;带领学生了解长江存储,分析国产存储芯片如何打破封锁。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时事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也不再空洞。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则是科研的试金石。作为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凌老师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开组会,用不同领域的碰撞,来激发意想不到的灵感。她将Nature及其子刊上的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借助最新论文的创新思路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教学反馈,也能为她的科研带来一定的启发。这种教、学、研一体的良性互动,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也增强了科学研究的实际导向。“工科生必须了解学界和业界的最新动态”是凌老师一贯坚持的教学原则,因此她的课堂从不鼓励学生“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强调开阔视野、紧跟时代,在时代潮头中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新工科”人才。
“不辜负学生”的信念在心中回响,站在青教赛的节点展望,凌老师的目标坚定而清晰。以赛促教,以研育新,她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融入民大的育人沃土,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与对“突破”的追问里,科技报国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静待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