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来自新疆的阿曼古丽·海比布成功获得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成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的一名优秀教师,完成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蜕变。

阿曼古丽获得博士学位。
一、3次考博终圆梦,坚持不懈见真心
2017年,为了提升专业素养,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任教的阿曼古丽决定继续深造。初次考博,因工作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以及语言障碍,她未能如愿。但民大校园里15栋教学楼前绿意盎然的长廊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2018年,借助单位外派学习的机会,阿曼古丽在湖北大学学工部工作期间,白天工作、夜晚备考,但依旧折戟而归。
2020年初,武汉突发疫情。阿曼古丽选择留校备考,她的丈夫更是辞去工作专门来汉照顾她的生活。备考期间,两人相互扶持,见证了彼此最坚定的模样。谈到备考经验,阿曼古丽表示:“我向我的同学们学习,把书都搬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摒弃外界信息的干扰,保证学习专注度,阿曼古丽每个周末都让丈夫将手机带回宿舍,从早晨9点学到晚上10点。这次,她终于得偿所愿,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
二、夯实学术基础,“三轨并行”突出重围
2020年9月,40岁的阿曼古丽终于踏入了博士课堂。面对年轻的同班同学和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她感到兴奋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和同学们相差甚远的精力水平、跨专业考博背景、薄弱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这些困难都如巨石一样横亘在前路。
面对这些挑战,她摸索出“三轨并行”的学习方法:每周精读一本专业著作,两年来精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30余部经典著作;虚心向硕博连读的同学请教科研积累经验,主动旁听选修课,弥补自己跨专业学习的不足;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薄弱的问题,专门请新闻学院学生辅导普通话,从“声韵母”与“四声调”学起,一步一个脚印补齐短板。

阿曼古丽进行田野调查。
日复一日的积累,为阿曼古丽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导师推荐的《2009年人类学发展报告》和崔榕教授推荐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阿曼古丽的论文选题启蒙。初稿完成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历十轮修改,阿曼古丽的心态也由一开始的焦虑逐渐趋向平和。从最初不知道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到最终论文盲审获得“优秀”评价,她真正践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恒心。最终,阿曼古丽在长达两年半的研读中锤炼出一篇优秀的20万字博士论文。
三、深入田野调查,用真情赢得群众信任
2021年,阿曼古丽在导师的建议下选定“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作为研究方向。调研初期,语言优势并未给她带来便利,距离感、不信任、信息失真等问题接踵而至。阿曼古丽笑着说:“一开始他们都害怕我是骗子,被他们拒之门外是常有的事。”后来,了解到来汉的新疆人大部分都从事餐饮行业,阿曼古丽便化身各大餐饮店常客,在吃饭中与他们闲聊,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

阿曼古丽调研时与被访者孩子的合照。
阿曼古丽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田野调查,深入观察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剖析典型案例,揭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实践逻辑与动力机制,为同类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提供了有效示范。
在调研中,她不仅完成学术研究,还惦念着帮助调研对象切实解决问题。一位在武汉打拼8年的个体户纠结要不要落户武汉时,阿曼古丽及时为他解读武汉的落户政策,帮助调研对象一家成功落户武汉;当看到调研对象的子女们因为语言障碍跟不上课堂学习时,她主动提出每个周末抽出时间为孩子们补习文化课……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如春雨般浸润了调研对象们的心田。那些原本警惕的维吾尔族老乡,开始主动邀请她来参加家庭聚会。“当她们牵着我的手一起跳舞时,我忽然明白,调研的温度或许就藏在这些手与手、心与心的相连上。”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生命对生命的照亮。”阿曼古丽用8年时间,从天山脚下到南湖之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今,她将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回到新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