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学术会堂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学院院长陈祥军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他期望同学们超越工具思维,筑牢人文根基;善用AI赋能,而非被其定义;深入田野现实,感知生活温度;坚守价值理性,彰显人性光辉,在中南民大民社院学有所成,思有所得,度过一段无悔的青春岁月!

AI时代,我们如何度过大学时光?
——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院长陈祥军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南湖之滨、双子塔下,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加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你们的到来,为这座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学府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你们踏入校园的这一刻,就站在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交汇点:一个智能技术蓬勃迸发、深刻重塑社会形态的AI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渗透到学术研究、社会运行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带来效率的革命、认知的拓展,也带来伦理的挑战、身份的焦虑以及对人类独特性的深层追问。在如此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度过大学时光?”这个经典之问,便被赋予了新的紧迫性与特殊的意义。
作为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求知者与探索者,你们所选择的专业,恰恰是在这个时代最能彰显其洞察力、批判力与人文温度的领域。AI擅长处理海量数据、优化模型,但它难以真正理解文化的深层脉络、社会的复杂肌理以及人心的微妙情感。而这,正是你们未来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所要锤炼的核心能力。在此,我就“AI时代,如何度过大学时光”向各位同学提出几点期望:
第一,超越工具思维,筑牢人文根基。AI是强大的工具,但大学教育的目的绝非仅仅是学会使用工具。它更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希望你们充分利用学院、学校乃至武汉高校的优质资源,潜心阅读经典著作,与先贤对话,与不同的文化观念碰撞。在AI能快速生成文本的今天,更显珍贵的恰恰是你们通过慢阅读、深思考所获得的批判性思维、历史纵深感和对多元文化的同理心。这片人文沃土,将是你们应对技术洪流时最稳固的精神锚点。
第二,善用AI赋能,而非被其定义。拥抱技术,而非畏惧技术。我要鼓励你们积极学习并善用AI工具,让它成为你们学术探索的“加速器”和“望远镜”。它可以协助你们梳理文献、分析数据,但切记,你们才是研究的主体。要始终要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研究的出发点是真实世界的人类困境与社会需求,最终的归宿也应是增进人类的福祉与理解。用你们的专业智慧去驾驭技术,思考如何用AI更好地服务田野调查、促进跨文化沟通、破解社会不公,这才是“赋能”的真正含义。
第三,深入田野现实,感知生活温度。人文社科的知识,永远不会只存在于文献数据库或算法模型中。它蕴藏在城镇街巷、田间地头和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无论AI如何发展,“参与观察、深度访谈”这些最朴素的方法,其所获得的鲜活、立体、充满生命感的认知,是任何机器无法替代的。希望你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扎根中国大地,用脚步去丈量社会的多样性,用心去倾听和理解他者的故事,在具体的实践中验证和反思,去获得那份独有的、有温度的洞察力。
第四,坚守价值理性,彰显人性光辉。AI时代,算法可能隐含偏见,技术应用可能带来新的伦理风险。你们所学的专业,自诞生之初就蕴含着对公平、正义、包容、文化尊重等价值的深切关怀。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追求“何以可能”的技术理性,更要不断追问“为何而行”的价值理性。思考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关注数字鸿沟、关注技术伦理、关注人的主体性,努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实践者,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导向人的解放与社会的和谐。
对于,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我想送给大家十个字:读书、写作、思考、交流、实践;在阅读中发现兴趣,在写作中内化知识,在思考中提升认知,在交流中认识自我,在实践中验证真知。这十个字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能力体系,能助你们开阔眼界、消除偏见、突破自我、明确方向。如果持之以恒,你的大学时光将会是其他人的两倍或三倍!
今天我还特别邀请了几位优秀校友为你们送来嘱托和叮咛:
2012级民族学本科毕业生李旭东,目前就职于内蒙古大学民族学系。他为大家带来三点建议:
一是,专心致志做事。不论上课听讲、读书写作,还是日常生活,都需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将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每一件事情中。
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需要认清、探寻和辨明什么是自己最为关心的、为之心动的事,明确目标,付诸行动。
三是,关注身边世界。在当前时代,我们更需从实求知,自觉把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理解与反思自身周围的经验世界,回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践行迈向人民的专业旨趣。
2020级民族学本科毕业生高致远,目前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他也带来三点建议:
首先,还得是要建立兴趣。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玩最想玩的、吃最想吃的、学最想学的。最好就是多走多看多溜达。大学四年的学生证去很多地方都可以打折,赶紧出去领略下各种风光。
其次,就是多看书,多跨学科交流。本专业的奠基书肯定要多看,同时也要关注历史、哲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那些流传至今的学术著作,都是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细致地思考上才得来的。
第三,有一些人类学和人文社科弥足珍贵的东西,希望我和大家能够共同领悟到——共情。诸如项飙就在以“重建附近”尝试解开当代年轻人心中的枷锁。如果我们去看一千年前的人们,很大概率是在想他们的技术真是不发达,他们的思想真是落后。但是我们换一种视角去看,这些仪式是否是让他们对事情抱有希望的手段?这些仪式是否也是他们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解?母爱、亲情这些亘古不变的情感我们是否也会为之动容?因此,衷心希望在四年学习中,我们能够用人类学的共情去看待历史和当下。
白聪:2021级民族学本科毕业生,今年刚考入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他送给大家四条建议:
首先,大学学习在于突破认知的边界。民族学是通过观察、研究“他者”,来反思自我的学问。希望你们保持同理心,尊重差异,拓展视野。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更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来创造、生产知识。
其次,学术贵在兴趣和沉淀。建议广泛阅读学科经典书目,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读书永远是丰富学识、增长才气的第一选择。同时养成批判性思维,不唯书,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三,大学是自我塑造、雕琢的过程。人生和学术都需引路人,多跟老师交流请教。多尝试、多探索不同的人生方向。我们的专业既是书斋里的学问,也是土地上的实践。
第四,希望你们走出宿舍,去体验生活。与朋辈交流、去武汉其他高校参观学习,听感兴趣的泽霖讲坛,逛武汉城市,看长江夜景,如此种种,丰富的大学生活远比在宿舍玩手机有趣。
以上几位校友的叮咛和嘱托都有着诸多共性。
总之,同学们,大学是一场美妙的探险,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AI时代,愿你们在民社院的每一天,都能既保持对技术的敏锐,更涵养人文的深度;既拥有仰望星空的视野,也具备脚踩大地的坚实。最终,成长为能够理解过去、洞察现在、塑造未来的卓越人才。
最后,祝愿你们在中南民大民社院学有所成,思有所得,度过一段无悔的青春岁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