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21日,青海高原正值暴雨与暑热交替之际。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带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教师组成的9人团队,带着提前梳理完备的学生台账,跨越1600公里,深入青海西宁、海东地区,叩响了21名学子的家门,走访了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及18名本科生。
在出发之前,工作组为每个家访对象准备了两份清单:一份摸清家庭情况的“底数清单”,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成绩单、未来规划等组成的信息台账,另一份则是倾听家长心声的“回访清单”,包括家长对学生在校的了解情况、对学校的建议等内容。

工作组与学生及家长合影。 曾令建摄
“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这份印着学校地图的鼠标垫,弥补了当时没有去送孩子到学校的遗憾。”在一位学生家中,当印有校园地图的鼠标垫被打开时,学生家长激动地说道,定制U盘和文创包被郑重递上时,学生的眼睛也被瞬间点亮。

方德斌与学生家长交谈。 曾令建摄
对于学业遇到瓶颈的学生,老师们带来的是详尽的课程补习计划。面对因意外摔伤休学、即将复学的学生,辅导员老师详细介绍了复学需要办理的手续,同时也给出了新学期选课、学习、工作安排的建议,让忧心忡忡的父亲动容不已:“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一百个放心!”
李同学是一位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她的家中,三代军人传递着坚毅的品格。“刚复学时我成绩跟不上,现在冲到了专业前5%!”她自豪地展示着自己在部队时的照片。父亲感慨地说道:“参军报国是家族的传统,学校给予的关心和指导,让孩子的这条路走得更稳更远。”如今,这位同学活跃在校园征兵宣传的讲台上,用亲身经历传递着正能量。
家访的真诚,换来了家长们最深的信任和最高的赞誉。“我们会向乡亲们好好宣传中南民族大学!”一位家长在反馈中郑重表示。
当暴雨初歇,在互助大通县受访的学生家门前,妈妈执意将亲手绣制的鞋垫塞进老师的行囊:“孩子跟着你们,比留在我身边更有出息啊!”
方德斌表示,跨越千山万水,家访团队带去的不仅是慰问与关怀,更是教育的温度与点亮未来的火种,是精准滴灌的育人实践。这趟风雨兼程的青海之行,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连心桥”,让教育的暖阳,照耀在每一个学子的成长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