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李长中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口头传统、交混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再反思》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6期发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这篇论文以李长中教授长期关注的“口头与书写关系”研究为基础,对口头传统在民族文学批评中的功能和学术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既阐释了新现象,又提出了新方法、新观点,开拓了民族文学批评的新领域。文章指出,民族文学与口头传统存在极其密切的关联,由此形成的“交混性文本”应成为民族文学批评的立足点,摆脱对作家文学批评范式的路径依赖及“口头/书写”等级论逻辑的束缚,构建基于口头维度的全新批评方法论。李长中教授的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在理论层面提出“上下联动、内外贯通”的大文学观与大批评观,而且在实践层面深入探究了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源流关系,为民族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扎根本土的实践路径。
李长中教授在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深耕十余载,长期致力于中华多民族文学与文明互嵌研究,在其所主持的4项国家级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及系列性研究成果中,皆侧重于探究民族文学批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此文是对其长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其理论的前沿性、方法的引领性,标志着李长中教授及其团队在民族文学批评领域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为构建民族文学批评的“中国学派”做出了积极探索。
作为国家民委和湖北省重要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李长中教授不仅关注学科前沿最新成果,同时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治学态度与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也让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温度,成为激活民族文学的当代价值、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