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随着仁东应急助学金的项目结项和“我梦见——大学生助勤帮困”项目的阶段性完成,两组数据格外醒目: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校友捐赠的仁东奖助学金50万元项目已全部发放完毕,惠及171名在校学生;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8年接受捐赠设立“助勤帮困”项目,至今已有8个年头,累计资助金额已达136万元,帮助3700余名民大学子通过资助办增设的“自强自立岗”实现自立梦。而方华奖学金、肖瑶应急助学金、成凤桂奖学金、多彩奖助学金、德康校友助学金、海承助学金、思摩尔奖学金、湖北校友会“两点十分”创新奖学金、法学院校友基金、金山社会实践助学金、冠羚羊行助学基金等特色项目的落地,更让“精准滴灌”的温暖故事在校园里持续上演。
这些数字与故事,共同勾勒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深耕教育帮扶、搭建多元成长平台的生动图景。

70周年校庆宁夏校友会捐赠的石榴林。 就业与校友工作处供图
应急帮扶“及时雨”:解困更护尊严
“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5月初,拿到10000元大病救助应急助学金的药学院2021级张同学对基金会老师不停地道谢。“以前总觉得求助难,但学院老师和基金会老师主动了解我的病情,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帮助。基金会老师手把手教我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完成审批程序,办理十分顺畅便捷。”她于考研前一周发现腿上有很多出血点,且伴随部分瘀青,考研结束后到校医院检查,血象结果很不好,立即转院到光谷同济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B细胞型白血病,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而她父亲是普通煤矿工人,母亲做一些散工,高额的治疗费用让她的家庭难以承受。
作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重点推进项目,各类应急助学金依托校友及企业捐赠,专为因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陷入困境的学生设立。校党委书记徐业勤在校友助力母校“双一流”建设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我们的在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达6800余人,约占28%,体量较大,但是我们绝不会让任何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校友们的每一次热情相助,不仅切实解决了困难学子的燃眉之急,更是凝聚校友力量、传承校园文化、彰显社会责任的正义之举。”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湖北省教育基金会设立“小爱心、大扶贫”项目已完成本校学生救助25万元,资助25名一类重症学生;已完成仁东应急助学金项目15万元,大额帮扶36名在校学生。

徐业勤在校友助力母校“双一流”建设座谈会上致辞。 就业与校友工作处供图
勤工岗位“造血机”:自立更育自信
如果说应急助学金是雪中送炭,那么大学生自立自强勤工岗位项目则是授人以渔。走进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勤工助学岗,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的马同学正熟练地接通高考招生咨询电话,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招生咨询的重要数据和注意事项。“从大一开始,我就在学校招生办公室做勤工助理,每月有360元补贴,不仅能减轻家里负担,还学会了时间管理和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向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介绍、宣传学校,我感到无比荣幸。”

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勤工助学岗。就业与校友工作处供图
相比于其他资助方式,勤工助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获取报酬,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这种身份而获得的“免费”资助。“自立自强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大学进行认知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空间,这种资助方式可以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相对封闭的环境,通过参与岗位工作重新构建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公共空间,为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感恩反哺“连心桥”:受助更传温情
在美丽的民大校园里,“受助者”与“资助者”的身份转换,是最温暖的传承。这种传承,因校友捐赠奖助学金的浸润而愈发深厚——当学子们接过校友递来的“接力棒”,便将这份善意刻进生命的底色,用行动诠释“今日受助,明日助人”的责任担当。
获得方华奖学金的2021级本科生李同学在颁奖仪式上激动发言:“方华奖学金教会了我饮水思源的道理,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时刻铭记自己民大人的身份,怀揣着这份感恩与责任,积极探寻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2021级马同学更是加入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协车前草支教队,参与统筹策划了暑期的青青芣苢支教活动,前往宜昌黄广田小学,收获了山区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与纯真的笑脸。
方华奖学金是由原化学系1990级生物化学专业校友、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祝方猛和其夫人1992级校友唐婷女士,以及唐文先生(1939-2011)捐资200万元设立的项目。3个人的故事,两代人的民大情义,深深打动着民大的学弟学妹们,他们誓将这份善意与责任代代相传。
这样的故事,在基金会的捐资名单和资助名单里不胜枚举。“校友捐赠的不仅是钱,更是一颗‘被需要’的种子。”校长刘义曾说,“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校友的期待紧密相连,便会自觉成为爱的传递者。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受助学生毕业后主动加入捐赠行列,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善意的种子一旦种下,终将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刘义和捐赠人祝方猛校友参加方华奖学金颁奖仪式。就业与校友工作处供图
基金会“枢纽力”:串珠成链聚合力
从应急帮扶到勤工育人,从校友捐赠到社会联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正成为整合资源、传递温暖的“枢纽引擎”。数据显示,近5年来,基金会累计接收校友及社会捐赠超1200万元,公益支出800余万元,实施奖助学金助学项目80余项,覆盖学生2.5万人次。“基金会的核心不是‘管钱’,而是‘搭桥’。”基金会理事长、校党委副书记宋发军表示,“我们一头连着校友与企业的爱心,一头连着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精准化服务,让每一笔善款都发挥最大效益。”
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爱心的传递者,更是梦想的孵化器、成长的“加油站”。当“民大精神”通过基金会的平台代代传承,我们就能培育出更多有担当、能自立的“民大石榴籽”,让铸牢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