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首页 ENGLISH
  • 网站首页
  • 民大快讯
  • 双塔校园
  • 教学科研
  • 民大人物
  • 民大校报
  • 双塔之声
  • 网站首页
  • 民大快讯
  • 双塔校园
  • 教学科研
  • 民大人物
  • 民大校报
  • 双塔之声

民大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快讯  >  正文

【改革启新程】《光明日报》报道我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

作者:覃 俊 李涵伟 杨 婷    来源:研究生院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作为理工科优势突出的民族院校,中南民族大学立足学科基础,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为战略方向,聚力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目前,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面向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现有生物学、化学、药学3个理工类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教育学3个文科类博士点,拥有26个专业型硕士点、26个学术型硕士点,生(物)化(学)药(学)优势学科群。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等五部门下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国家民委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调整优化委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与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控规模、调结构、求转型、促改革、重评估”的改革思路。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塑优化A类民族学学科,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现已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紧扣国家战略,挖掘中西部民族地区生物、药物、矿物资源,强化生化药优势学科集群,构建支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工农医师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分布格局。

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挖掘特色资源做高水平科研

学校依托国家级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催化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8个,组织科研人员普查青藏、新藏、滇藏、川藏动植物资源5000余种。开展民族地区微生物资源调查,建成民族地区药用植物本底数据库,开展特色民族药及方剂的关键技术与制剂研究,特别是藏、维、傣、壮族等民族药真菌与多糖资源的创新药物研制,已获2件新药临床批件、6个合研新药,制定7项国际国内标准;助力武陵山区和边疆地区开展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成果在13个省区市和50多个县市得到转化和推广;建立民族地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为200多个示范基地、3000多家新型农业主体以及超过10万户的农户提供服务。学校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力和产业贡献显著提升。

构筑全方位的专业实践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成效

学校融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产学研育人模式,推动生化药学院聚焦行业需求开展研究,精准把握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共性工程需求与专业特色培养要求,创新实施“三阶递进”培养模式,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学术导师+产业导师、专业技能+价值引领”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课程比重,要求专业硕士培养大纲纳入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课程;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开展为期7-14天的全封闭式工程实训,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操能力;假期在西藏、新疆、广西等地开展“科普边疆行”,带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合作研究中心、示范型实习基地、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中药种植、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企业实际项目,将实践成果纳入学位论文考核,夯实实践环节。

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外援培养高质量产业工程人才

学校立足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民族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工计划”)。“卓工计划”围绕创新链组建学科交叉导师组,按产业链需求选聘实战型行业导师,推动专兼职教师协同开展项目合作,以“双师型”导师队伍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卓工计划”严格设置行业导师选聘标准,建立行业产业专家库,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建立了200余人专家库,聘请近10位包含上市公司总经理在内的行业顶尖专家,作为湖北省产业教授参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学生反馈“企业导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经验,更是产业前沿的敏锐嗅觉”。“卓工计划”实施以来,教学改革与育人成效显著。生物工程创新中心平台获批湖北省新工科实践基地,入选“湖北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产业需求导向的民族高校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生化药学科群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5%,培养了一批维吾尔族、藏族工程师,学生回归家乡,迅速成为民族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中坚力量、企业骨干,涌现出民族医药传统与文化传承人、感动青海人物、返乡创业先进代表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办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民族大学是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中南民族大学将继续秉持锐意改革创新的志气、朝气和勇气,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民族地区输送既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又熟悉本土文化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民大力量。

责编:雷长生   审核:桂孙来   上传:刘虹   发布时间:2025-05-07

上一篇:【教育强国 民大何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开展专题学习

下一篇:喜讯!我校师生亮相2025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

民大微博

热门新闻

  • 1

    我校学子在ICPC全国邀请赛(陕西)中喜获1银1铜

    2025-05-08
  • 2

    三全育人·星光|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李钰:从向往光到用力发光,她是绿...

    2025-05-08
  • 3

    三全育人·星光|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邱婧璇: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她找到...

    2025-05-08
  • 4

    【教育强国 民大何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开...

    2025-05-07
  • 5

    双塔之声2025年第一学期第11周节目单(2025.5.6-5.9)

    2025-05-07

Copyright 2021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