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3月5日上午,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两会中的教育话题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破解难题、勇闯新路,回答好“教育强国 民大何为”的时代命题。
徐其涛(校团委书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意义深远,振奋人心。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回应了青年关切的就业创业、教育、科研等话题,让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添干劲。报告中还强调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中心大局、服务青年成长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发力,推动共青团工作融入学校“大思政”格局,团结引领民大青年挺膺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张泽会(科学研究发展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中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战略意义,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锚定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更需精准对接发展实际,这要求我们在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分类评价体系等基础环节持续攻关。作为“双肩挑”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立足科研管理与教育教学双重维度,我将以系统思维加强管理创新,聚焦有组织科研、产教融合育人和改革效能提升等重点任务,切实把“两会”精神转化为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的切实举措,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贡献高校人的智慧与力量。
杨光忠(药学院教师、教授、民族药学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支持创新药发展,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的高校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民族药学教师团队将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出原创性的中药新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全面发展的药学创新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刘成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以“两会”精神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争做“四有”好老师。在传道受业解惑过程中,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瞄准领域问题,发挥专业特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王菊(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教授、湖北省楚天名师):全国两会再次将“教育强国”置于国家战略核心,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深远谋划。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振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举措,我主讲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课程中“四同育人”模式高度契合。课程通过师生“同教、同研、同创、同演”,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融入思政元素与数字化手段,正是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号召的实践探索。未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推动课程创新,助力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周雪妹(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强国”再次成为高频热词。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时代命题的答卷人。只有坚守育人初心,锐意改革创新,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人才根基。作为民族高校的青年教师,一定要重新定义拔尖人才成长路径,要从“标准化流水线”到“个性化育苗”,鼓励学生探索创新。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的科研选题要立足于助力民族地区的发展,立足于乡村振兴,把实验室变成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地”。
邓心怡(教育学院2023级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这一举措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认为教材是传承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重点教材的建设,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要紧密结合时代需求。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舒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校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当我即将踏上西部支教的征程时,恰逢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欢欣鼓舞。教育公平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让优质人才沉入基层,握好科技创新的教具,“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让西部地区的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正是教育公平的使命与投身基层教育建设洪流青年教育者们的“最后一公里”。站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这代青年人就是要用脚步丈量中国教育的经纬,用双手助力连结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图景。我们愿做国家基层教育建设中的微末星光,让教育强国的梦想,在西部孩子的眼睛里看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