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育人:“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04-25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卢泽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学院于志华副教授秉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业担当,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为指导,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运动心理学”教学全过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践行OBE教育理念,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课。于老师精心备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学习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采用模块化教学,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于老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按一定逻辑整合成循序渐进的三模块——“前沿导览”“专题研讨”“项目实训”,以知识为载体,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

(一)“前沿导览”模块:诱发兴趣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于老师采用寓言、故事、赛事评析、时事动态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满怀好奇地步入心理学殿堂,实现“师傅领进门”的目的。例如,在讲“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时,用“盲人摸象”寓言故事导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明白“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同时通过其中的寓意,形塑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专题研讨”模块理论内化的过程。于老师把握重难点并搭建支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导向式”与“合作研讨式”学习,促进理论内化。构建合作共生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给予学生自主权,“修行在个人”,自由组建多民族互嵌式学习小组,学生在和谐、自由、安全的氛围浸润中,享受自主探索与合作发展的乐趣,体验成功与尊重,凝心聚力,荣辱与共,既提高了团体凝聚力,又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在讲述“时间知觉”时,于老师以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金梭和银梭》《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及时代楷模林俊德的故事启发大家珍惜时间,如盐入水,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祖国苦练本领。于老师用“三心”(爱心、耐心、移情心)换来学生的“三声”(歌声、笑声、掌声)既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关注情感价值观培育,温润心灵,为课程添翼。

                                         

(三)项目实训”模块知识活化的过程。于老师结合身边的人、事、物,通过现实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教育生活化,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专项运动中的心理学特点和规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牢记责任与担当,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旗帜鲜明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者的使命。于老师引导学生自律,实行“过程定向为主、结果定向为辅”的多元学习评价,通过“三律融合”干预,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场域。

                                 

于老师注重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投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切,倾心关怀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以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和塑造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责编:郑重  审核:杨骞  上传:唐文翰  时间:202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