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下乡·寻中华之美】寻拍敦煌张掖嘉峪关,他们的实践太出片了!

作者:未末工作室  发表时间:2023-08-01  访问次数:

6月20日至6月30日,校团委青年传媒中心未末工作室以“寻中华之美”为主题,途经张掖、嘉峪关、敦煌,穿越河西走廊,探寻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以vlog的形式带领大家,领略2100年前的商旅文明,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强音交织融合。

第一站 张掖

色若渥丹,灿若明霞。时间以亿为单位雕琢着这片土壤,于是有了七彩丹霞的奇险灵秀,嶙峋沟壑。6月22日,晨光散落,未末工作室成员兵分两路:一队记录丹霞斑斓交错的线条层理,置身亿万年沧海桑田之路;另一队在张掖早市的摊前找寻,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蔬菜水果和香料,感受着这些食材的传入对中华美食结构的影响和对各国文明交往的见证。

6月23日,未末工作室一行前往马蹄寺进行拍摄祁连雪山脚下,悬崖峭壁之上一颗河西走廊上的明珠呈现于团队成员眼前这片石窟群依靠着雪山,面朝着河西走廊人文、自然、艺术在此得到碰撞和升华。拍摄过程中,阵雨突袭,这丝毫没有影响成员们拍摄的热情。经过雨水的冲刷,为这片土地更添一分色彩,也更锻炼了团队成员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月24日,未末工作室成员前往康乐草原,拍摄草原风光及裕固族的风土人情。团队成员翻过层层叠叠的山。在一个山口处,眼前豁然开朗,万壑至此平,天地一色青。或许是被草原的无垠所折服;或许是远处的雪山与草原遥相呼应让人沉醉;或许暴雨时的互相帮助,大家在留念和不舍中完成了拍摄。

暴雨过后,团队成员应邀来到一户裕固族人家,热情的主人以一壶热腾腾的奶茶、一个暖烘烘的火炉,驱走了大家的寒冷与疲惫。裕固族牧民在访谈中为成员们介绍草原文化,从衣食住行讲述这十年的生活变迁,由衷地为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时代感到高兴自豪。


第二站 嘉峪关

站在嘉峪关城墙上,看雄关漫道,感受祁连巍峨。在这里,除了庄严肃穆,更多的是历史的狼烟和血气。嘉峪关作为天下雄关,从选址占尽河西走廊最窄处的地利到整体防御体系体现的严密周全,让成员们于拍摄过程中,领略冷兵器时代古人的智慧以及嘉峪关对华夏流长文脉的守候。

1DC3D

6月25日,吸取之前的拍摄经验,团队成员对关城的拍摄提前一天进行了踩点,规划每个片段拍摄的具体时间和人员进一步提高了拍摄效率。

有趣的是,脚本中设计了一名小男孩出镜。在关城成员们与符合要求的游客进行了沟通,一共拍摄了三名小男孩,小朋友们都很配合而且达到了预期效果。虽然演员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拍摄的难度,但是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和作品的趣味性。

夜幕降临,团队成员启程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拍摄最后一个镜头。即使蚊虫叮咬,即使又累又饿,但大家依然坚守岗位完成拍摄。在长城旁,在星空下,在沙漠里,灯光把团队成员的笑容照得很亮、很亮。


第三站 敦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的每一寸沙漠,都流淌着历史的沧桑。敦煌让成员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灵与肉,静与动,瞬间与永恒,细腻与粗犷。人文精神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大概也是敦煌艺术以及整个敦煌的魅力所在。敦煌所代表的历史和光芒,风吹不灭,沙掩不住。

鸣沙山是敦煌拍摄的主要地点,其拍摄难度主要在于上山。即便拍摄当天温度很高,负责踩点的成员于拍摄前五个小时上山进行了踩点并完成了空镜拍摄。演员和负责拍摄的成员在爬上山后抓住了最后的日落时刻顺利完成了拍摄计划。


在敦煌市区,团队成员分为两组进行了拍摄。一组前往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进行拍摄,了解敦煌音乐、壁画、石窟等文化,学习剪纸、舞蹈等技艺;另一组成员则在敦煌书局和敦煌市区等地对市民进行了采访,探寻敦煌元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825A

C7ED

一次活动,一个进程,一段难忘的记忆,无穷的过往,都以现在为回溯;无穷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未末工作室将怀揣着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带着感动与思考起程,探索更加广阔的生命长河投身于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177D6



(编辑:普悦  审核:梁潇潇 付成栋 上传:郭史柠)










信息栏

地址: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3楼

邮编:430074

电话:027-67841398

技术支持:比特工场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440*900

友情链接

中国共青团网

湖北共青团

中国青年网

中青在线

中国大学生在线

扫码关注

中南民族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