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也有干栏,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堆放杂物,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干栏式结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用于潮湿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将房屋的底层用较短的木柱子架空,柱端上铺木板,形成室内的地面,地板之上架设类似穿斗式结构的木构架,再在木构架上铺设椽子与挂瓦,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在云贵少数民族地区,还用草葺屋顶的形式。
简言之,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用桩柱绑

扎方式立柱、架梁、盖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
干栏式建筑促成了穿斗式结构的出现,并直接启示了楼阁的发明——提高地板(居住面),并利用了下部空间,最终导致阁楼与二层楼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