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风采>知名校友>正文
广州向左 巴东向右——记文学院2002级莫佳修
2013-07-13 管理员    (阅读:)

 

 

 

    他曾经连续3年分别获得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这是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赛、散文大赛20多年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他的长篇组诗《站在古格王朝的废墟上歌唱》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打破了文学作品不能评选创新成果的先例;他的论文《从新诗的发展历程来重审大学文化的作用》被推选为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2006年毕业时,他被学校授予“优秀毕业生” 称号。毕业后,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的资教事业,成为湖北省中学教育事业上第一批特岗教师。他,就是莫佳修!

谈起西部,那是一个令人神往也令人哀伤的疆域;说到西部教育,那更是一个让人长吁短叹的话题。2006年7月,莫佳修——这位民大的风云人物,从广州启程,到达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开始了一段当初并没有设想到的新生活。

从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到简陋清苦的偏远山区,这位放弃丰厚薪资而投身西部基层教育的校园诗人走过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十一假期,记者走访了巴东二中——莫佳修资教所在地,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理想主义者”。

     暑假高原行

   莫佳修说,如果不是考研失利,也许资教的决定还只是停留在萌芽状态。一开始,莫佳修报考了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因创作痴心不改,文学的热情使得他对考研的专注大打折扣。结果,成绩出来后,结果让他唏嘘不已——总分过线,英语成绩不够,惨遭“淘汰”。失望之余,莫佳修决定南下广州找工作。今年五月,莫佳修在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店“学而优”找到了做文案策划的工作,试用期月薪2500元。此时的莫佳修,美好生活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一个特岗资教的消息改变了莫佳修的青春轨道。 从广州回到武汉,莫佳修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拿到了资教的名额。7月份,他向广州的公司提交了辞呈,回汉参加了资教培训。当莫佳修把这个决定告诉他的恩师、我校文学院院长罗秉武老师时,罗院长颇感意外。沉默良久后,罗院长意味深长的对莫佳修说:“中国需要像你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莫佳修告诉记者, 罗漫(罗秉武院长的笔名)先生的“理想主义者”这五个字可以很大程度上概括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初衷。他说,他是在寻找一些在广州或其他的大城市里找不到的东西,一些大都市所缺乏的东西。客观的说,在“理想主义者”的背后,或许也隐藏着一些小小的个人目的,但若是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统一时,其动力同样强大。带着理想主义者的憧憬,莫佳修背起行囊走出了都市。

      重任在肩

    两个高一班的语文课,校团委宣传部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莫佳修勇担重任。因此,在繁重的备课教学任务之外,莫佳修还要扛起外宣、接待、广播室、文学社、黑板报、重大节日活动策划等重担。年纪轻轻的他,何以被选中肩挑大梁?巴东二中向校长给出了答案。

第一,他有理想、有追求、有学识;第二,他思想活跃、观念前卫、眼界开放,可以与孩子们和谐相处,顺利开展团的工作;第三,他为人朴实,实在,不张扬,是个有心人。”向校长道出了选择莫佳修的答案。

事实也证明了校长的选择是正确的。被任命为团委宣传部长以来,莫佳修与学生多方接触,办好了宣传栏、黑板报,还把广播室和文学社的工作搞的有声有色。他策划、组织的“巴东二中第一届诗歌朗诵会”更是点燃了深秋二中的一把火。他就像是鄂西大山里的清澈小溪,平凡得处处可见,却总能给干渴之人一点抚慰、一阵清凉。

文学、教学、工作,人何以堪?莫佳修,这位游离于湖北高校中并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文学,曾是给于他无限热情与动力的源泉。他曾历任校五色土文学社主编、校玫瑰园诗社副主编,先后荣获2003年“圆梦之旅”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2003年湖北省第十九届“一二·九”诗歌大赛特等奖、2004年第二十届“一二·九”诗歌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简短的简历何以清晰的勾勒出一个文学青年的大致脉络?资教的生涯,文学怎么办?工作的同时,理想又怎么办?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或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丢弃我的写作。很多时候,写作是我和这个世界对话沟通最理想的方式,我会继续我的诗歌和我的文字之路。”在莫佳修眼里,“校园诗人”这个头衔已是过去式。他说,若说资教的抉择带了一些个人性的目的,其中一个就是:寻找写作灵感和素材,积累基层的生活体验。

大凡理想主义者都是有些偏执的,莫佳修也不例外。作为一所州级示范高中,升学率是巴东二中的主题。应试教育是很显然的出路。对此,莫佳修的协调之道是:在授课时偏重于课文知识的引发和迁移,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作为一个非师范类的老师,他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之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然而,这种偏重知识迁移和思维发散的素质教育模式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分数,他还在探索。

繁忙的教学和工作之余,莫佳修还是坚持着每天写点东西。每天一篇资教日记,他打算三年资教生涯一过,整理后出一本书。在青春的跋涉中,这位浪漫的诗人始终不肯让脚步停留。

     “感恩的心”

   接受记者采访时,莫佳修常常提到这样一个词:感恩的心——一个饱含西方宗教意味的词。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置他地而观己怀,才能真正的“交心”。在与孩子们的交流的过程中,莫佳修坚持:要用一颗真心去和学生交流。这样做的结果没有超出莫佳修的预料,他的学生大多也把一颗真心和对他的爱戴回馈给了他。用他所任教的学生的话说:“莫老师不但教给了我们三年的知识,更教给了我们一生做人的道理。”

而在此前,莫佳修就已经在实施自己的“感恩”之行了。据恩施晚报报道,九月初,莫佳修以个人的名义一次性捐献给巴东二中图书馆图书200多册,总价值达5000多元。这些书,都是他平时省吃俭用买的一些文学书籍。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事业,莫佳修可谓是献出了一个青年学子赤胆忠心。

   从巴东野三关云雾缭绕的车站出发,记者离开鄂西南的大山区。而莫佳修,却要继续他三年的资教生涯。但是,资教期满,何去何从?是继续留在巴东为西部教育的改进抛洒热血,还是扬帆起航,去征服更广阔的疆域?莫佳修,这个理想主义者,在野三关缭绕的云雾消弭时,一个悬念再起。

                                                                                             记者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