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视窗正文

中南民族大学:以实干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许丹 娜迪热·阿布力克木   来源:
责编:马素文   发布时间:2022-08-12

“今年5月,李金林校长再一次来到了我家乡调研乡村振兴工作。7年前,学校派驻村工作队来到我的家乡。这7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在民大上学,老师们也非常关注我的学业以及生活,真的非常感谢民大!”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谭樟斌今年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


谭樟斌的家乡在湖北恩施巴东县野三关镇瓦屋场村,自2015年起,中南民族大学连续七年派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用心、用情、用智助力瓦屋场村实现全面振兴,用实干书写担当。


“村民们富了,山里也能种出金子来”


“感谢中南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扶持我们发展黄金梨和冬桃产业,感谢工作队帮我卖梨,感谢中南民族大学老师慷慨解囊购买我的黄金梨,让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2020年8月29日,曾是瓦屋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世轩将一封长达千余字的感谢信送交到中南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员手中。


瓦屋场村曾是巴东县重点贫困村。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驻村工作队来到村上,利用各种资源,多措并举助力村民脱贫致富,瓦屋场村在2017年脱贫摘帽。


“之前我们村子都是各家种各家的,每户村民都守着房前房后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懂市场需求,田里都是土豆、辣椒、玉米这些传统农作物,卖到市场上才几毛钱一斤,大家外出打工也都是卖苦力。”瓦屋场村村主任邓学汉回忆着以前,“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乡村想振兴,产业要先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很快意识到零零散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村民们脱贫致富,要积极发展产业。他们调研了十几个县市,为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市场规律,工作队邀请村干部、尖刀班成员、村民参加相关培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第三届驻村工作队的老师洪盛志还专门带曾是贫困户的谭支望到建始县红岩寺等地实地考察,帮助他了解市场行情,学习种植技术。


“村子致富的路是驻村工作队的老师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谭支望感慨。


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当地水果种植基础,积极助推水果产业的发展。一场又一场的种植技术培训会也在村子里面开了起来。正是在专家们的努力下,如今每个农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们对科学栽培、后期管理,病虫害预防等科学知识都更明白了。




在驻村工作队老师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林果产业已成为村里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最成熟、经验最丰富、见效最快、投入最大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发展有12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2万左右。


“如今我们这山里也能种出‘金子’来了!”张世轩笑着说。


驻村工作队还将中药材产业引进了小山村。大黄、北五味子、山慈菇等药材被村民们种进了田地,还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瓦屋场村的中药种植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了让村民认识野生药材,还特意编印《巴东药材识别手册——一本适合老百姓的书》。


“我结对帮扶对象邓旭,原本因病致贫,痊愈后主动写申请退出低保,自学酒店管理,目前月收入达1万元。另一户结对帮扶对象邓正烈2018年开始种药材,年产值在3-5万元。”驻村工作队队员、药学院教师李小军很高兴在瓦屋场村工作的一年成为村民信赖的人。



果香药香溢满整个山村时,村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今年的驻村工作队“盯”上了蜂蜜产业,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径,现驻村工作队老师赵正兵对未来发展充满了自信。


“村子更美了,村子容貌大变样”


在瓦屋场村,72岁的谭本望拧开水龙头接水烧茶,清亮亮的水哗哗流出。谭本望回忆:“以前每逢下雨天都得把家里所有的桶盆拿出来收集雨水,这样才能保证有水喝。那时候一件衣服穿了三四次之后才舍得用水洗。”


对于生活在海拔1430米、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瓦屋场村的村民来说,缺水是生活的常态,水比油金贵。中南民族大学第二届驻村工作队老师侯睿说:“刚来驻村工作时,水管里面接出来的有好多泥巴,时不时还有小虫子从里面爬出来。”



“知晓该村吃水难的情况后,在山林间就时常可以看见驻村工作队老师寻找水源的身影,他们翻山越岭,形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就有好几沓。”邓学汉说。驻村工作队争取投入安全饮水项目的资金累计达百万元,集中修建一百立方以上的大水池数十口,水池的修建滋润了村民心田,解决了瓦屋场村用水难的问题。


一口口水井的修建给村民带来了幸福水,道路的修建完善,也交织成了一张张小康网。


建在半山腰的村子,通往山脚镇上的公路只有两条,其中一条路坡度很大根本没有办法通行,雨雪天路上全是水洼。想致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百万元,新修全村道路,修建断头路、砂石路、小学人行便道,解决了该村625户、2310人的出行难的问题,村村通客车开到了村口,沿线村民告别了行路难,盼来了好日子。


缺什么、补什么,驻村工作队着力补齐该村基础设施短板,撑起全面小康的四梁八柱。村里的路宽了、灯亮了、桥通了、堰塘更清了、村子更美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面对特困户,驻村工作队则采取一对一、“结穷亲”的精准帮扶方式。特困户何国荣家,原来的房屋是用泥土盖的,外墙上的裂缝大得可以将手伸进去,每逢雨季,总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何国荣就搬进了新家,“以前家里都是黑黢黢的,进门都看不见光,现在的家里又大又敞亮!”何国荣高兴地指着新居说。


为了让村民对自己的家乡建设充满信心,老师们让村里文化“上墙”。2018年夏,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装扮了该村农房的外墙,瓦屋场村风景、四渡河大桥、土家方言等都在该墙上一一呈现。现在,这处文化墙已是村里的“网红打卡点”,附近的村民时常过来打卡拍照。


“村民们乐了,未来的日子有了盼头”


“刚走进这个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共才134个人,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学校里面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看到学生翻烂的课本,我也是打心眼里心疼。”第一届驻村工作队老师耿新说。


“工作队的老师来了之后,学生寝室外有了厕所,不仅修建了网络教室,还修建了健身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瓦屋场小学的校长郑远龙一直都很感谢工作队老师的付出,每年都会通过手机将学校的变化告诉工作队的老师。



扶贫必须扶志,才能斩断代际贫困链,教育是帮扶工作中关键的一环。工作队老师牵头,联动中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学习用品捐赠活动的同时,学生们利用假期主动带队前往瓦屋场村开展支教活动,支教科目涉及范围广,同时组织丰富多彩课外活动,陪伴孩子度过充实快乐的假期。


2022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第四届向阳支教队完成招募,16名队员将于8月前往瓦屋场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资源与环境学院2020级的农丽新是此次支教活动的负责人,她非常期待此次支教之旅。“从大山走出去的我,求学路上也曾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我想以我的行动回馈国家,反哺社会。希望通过此次支教,可以给孩子们带去课堂以外的知识,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经过历年帮扶,瓦屋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100%,支教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2019年,驻村工作队老师朱溢将三支大学生支教队引入村小学,使当地留守儿童得到关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工作队的老师们深知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在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为提升村民精神面貌,老师们进村的第一件事便是搭建国旗台。“老师们为村子建好国旗台之后,我每周都来这里看升国旗,每次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都会觉得未来的日子很有盼头。”村民田文新说道。


多次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党员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214”民主管理大会、村民屋场子会……第六届驻村工作队老师张向明自从来到瓦屋场村后,就开始想尽办法凝聚民心,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


工作队积极支持村里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目前,全村已建有两个文化活动广场和两个篮球场,成立舞蹈队、腰鼓队、篮球队、合唱团等群众文体组织。



“村子越来越好,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有干劲。”今年3月28日,现驻村工作队老师黄嵩为瓦屋场小学3名单亲家庭学生分别送上一定数额的资助金后又为该村4组村民彭贤宝送去两袋化肥,助力其春耕生产。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药材试点种植、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教育扶贫……7年来,工作队全方位为瓦屋场村脱贫致富贡献智慧和力量,先后获评“湖北省工作突出驻农村工作队”“恩施州脱贫攻坚定点帮扶榜样集体”等荣誉称号。


图片来源:上述受访者  编辑排版:余丹蓉  责任编辑: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