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动态科研动态正文

    突出重点 创新方式 做好民族高校科普工作——2019-2021三年科普工作回顾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科普工作体制机制

    1.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的讲话精神,从思想上认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将科普工作放在和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位置,协同推进,积极探索民族高校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

    2.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发挥好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基地展示作用,利用不同载体的优势,打造多方位科普展示平台。学校以国家民委科普讲解大赛为契机,将校级科普大赛常态化,将其逐步打造成校内重要赛事之一2021年学校成功举办了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获得了省科技厅的高度评价。

    3.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以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扶贫工作为依托,充分挖掘科技传播人才和科普讲解人才,逐步搭建起科普专家库,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为专家人才的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我校刘吉开教授作为国家“十四五”科普规划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国家科普规划的编写工作。学校培训和选派的科普讲解员韩晓乐和李琳分别荣获2019年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一等奖,并获评全国“十佳科普使者”。我校刘虹教授获评“2019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李琳教授获评2020年“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二、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完善科普形式

    1.科普和实践融合,做好青少年和社区科普工作。学校积极面向校外学生举办公益活动,辐射自身的科普影响力。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每年选取特定主题,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接待社会民众到实验室参观,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增进了中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了解。2019年10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学校与湖北省细胞生物学会、湖北省遗传学会、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联合举办了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生命科学·发现之旅”中小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营,将生物科学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同年,学校生命科学学院荣获“2019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12月,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少年知行项目团队”走进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初中生科学实验训练营”活动,带领初一学生完成了“显微镜的世界”、“菌落培养”、“翅果折纸”、“植物拓印”、“参观标本室”等课程。训练营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除了日常的科学小常识、法治、环境、卫生知识及民族文化外,学校还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知识进行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全国十佳科普使者”韩晓乐老师制作的科普抗疫系列视频获得科技部引智司推荐,上线“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等网络平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科普和产学研融合,做好民族地区科普工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科技扶贫和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行动无缝对接,建立了中南民族大学武陵山区抗病耐寒水稻育种中心基地,为来凤县水稻制种“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各项合作,多次在当地农户中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派出多名计算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赴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参与该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协助做好村级电商网点的培训赋能、电商扶贫及科普推广工作;通过支持广西德保县、内蒙古巴林右旗等民族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示范的建立和培训,开展科普工作,为当地民众宣传和传授科学知识;学校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开展的蚯蚓养殖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综合试验采用“高校—地方—企业”合作模式,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学校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当地乡村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选派多名药学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参加驻村工作和挂职锻炼,面向贫困地区开展百余次药用植物种植培训、景观药用植物园规划培训等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3.科普和科学研究融合,落实一体两翼讲话精神学校始终坚持和鼓励广大教师将科普工作融入科研工作。我校覃瑞教授团队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为依托,带领团队长期扎根武陵山片区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鉴定和保存等工作,其成果《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上、下册)《新藏线动植物与生态环境图集》等系列著作将保护区内丰富的植物资源、珍稀植物群落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收录,既高质量完成了国家科技基础性科研工作,又形成了集植物知识与图片于一体的优秀科普读物。王兆鹏教授牵头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突破了唐诗宋词文字阅读“套路化”模式,让文字“用”起来,将文学与信息充分融合,形成了直观生动的文化地图,在这张地图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用户既可以查询唐宋时期被选定诗人一生的足迹与作品,也能查出被选定地点在历史上曾接纳过的所有诗人信息。该项成果一经上线即获得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特殊的形式给唐诗宋词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方式,该成果既是王兆鹏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一部极具原创特色、形式特别的科普作品。

    除上述情况外,学校还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由学校科学研究发展院牵头打造的科普微信公众平台“科普duoduo”于2020年开通上线,现已发送科普推文近60余篇宣传学校科普活动、作品等,普及热点科学知识,在无宣传推广的情况下依靠过硬的科普作品推送吸引了近150名关注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的科普影响力。

    责编:邹哲   审核:黄秋波   上传: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