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为一:艺术设计开放实验教学中的多元发展探索 徐晶 博士 副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摘要:本文总结高校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经验,以公共艺术专业专业教学为研究案例,总结和提炼出多实验模块多元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包括立体化的信息传递;多元融合的指导与讨论以及主题下多模块的有机统一。并总结出开放实验室的多元协同发展,有利于改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同学们在艺术设计和创作领域中综合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元开放实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本文是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项目“创新性高校美术设计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XZX2014103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项目“开放与创新-美国高校艺术类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成果。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意产业转化研究》( HBMW2014049) 一.研究背景 在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中,艺术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作坊到工作室再到实验室,今天艺术设计学科技艺之间的界限慢慢模糊,艺术设计的形态朝着多元的方向前进。今天的艺术设计实验教育中,很多院校提倡开放实验室,其主旨核心在于打通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美术学院将各个实验室如传统漆艺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等等开放给不同专业学生,学生们能够利用实验室进行日常教学以及各种实验创新活动,同学们通过提出申请,写出自己的创作计划,教师审批后,挑选安排合适的时间分配相关的场地和设备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类别包括基础课、专业必修或者选修,还可以包含多门实验室项目,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员进行指导。相比常态化的理工类开放实验教学,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实验室还属新生事物,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 1.学生很难把自己的作品对应到不同的实验步骤,从而实现思路的转换,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如何安排创作的流程; 2.多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体系难以融入到学校的单一的专业课程目标中; 3.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不同实验室的实验室员也是各自管理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大家每天相见,但是横向各个实验室之间很少交流与沟通信息,最新的实验进展难以为学生所利用。 其中,第一点是是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改革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及相关实验室实验员协调,针对开放实验室的不断完善,以公共艺术专业专业课程为案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在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促进高校艺术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开放实验室的多元发展方法 “相与”是指多元的实验步骤或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为一”是指教师的专业实验课程,“相与为一”形容在高校艺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多元的实验步骤统一于教学实践互动过程的实施路径。同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实验体系不再以单一的实验室技法培训为目标,而是通过综合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针对的是艺术问题的解决和重复场景的累积,从而促进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的发展策略,我们希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组织实验进程的能力,而不是预先设定好哪些“必须”的实验进程授以学生。 1立体化的信息传达 在开放实验室的多元策略中,保持信息的通畅和完整是多元融合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和教师介绍实验中心的资源: 1. 整体介绍。通过实例向同学们介绍本实验室的设备和工具。以及通过实验能够达到的实验效果,这种介绍可以在新生入学,也可以在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基础课,开始专业课的时候进行。主要的手段是演讲或报告的形式集中、快速地向同学和教师们介绍所有实验室的特点、实验技法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包括本专业实验领域最新的进展。 2. 定制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结合基础课的不断深入,针对性地安排同学们在课下时间到实验室体验不同的实验技法;参观往届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创作的作品;以直观的方式让其体验到不同实验的乐趣。 3. 混合式导课。混合式教学指课堂教学同线下教学的混合,以往教学中,众多的技法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传授,难以覆盖学生无限的创作热情。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由指导教师将一些微课程录像和历届的课程作品以图片,视频,和文档的形式上传到清华大学的通用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THEOL),同学们可以自行在课前进行下载观看。 通过信息的立体沟通,这样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之前就能够充分了解实验室的情况及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同学们有机会利用空闲时间在进行技法练习,而不是在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基本技法传授,从而节省了课堂时间。通过立体的沟通,课上的时间会思考更加复杂的主题,教师就可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指导。实验过程中不再是练习某一具体的实验技法为主,而是学习如何将众多的实验技法进行整合,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体悟。 2多元融合的互动讨论 来自不同出发点的建议和意见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想象,如果前面的步骤主要是单向度的,强调教师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那么这个步骤着重的是学生的反馈,展现同学们的独创性和思路。多元融合的指导特点是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方案的深入和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在实践中,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或者他人设计进行讨论,然后准备通过实验和制作作品中来强化或者验证自己观点,这个阶段同学们自己把关,对完善的创意进行记录。 以纤维材料课程为例,这个课程是公共艺术的专业课,三年级的同学分两个学期完成,共64课时。在课程中,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设计日常生活中的纤维作品,她从其趣各异的昆虫的形式形态中收集灵感,希望制成纤维艺术作品。教师提示,以往的作品基本都是平面的,是否能够尝试下纤维材料的立体的软雕塑造型,在雕塑实验室,该小组在雕塑工艺实验员的指导下进行塑形实验,成功做出了昆虫的实体造型,然而,实体的昆虫过于笨重,无法满足作品的亲和力和把玩性,于是教师建议进行脱胎工艺的制作,在漆艺实验室,实验员和同学们一起顺利完成了昆虫的空心造型,最后回到编织实验室进行昆虫的表层纤维编织制作。通过三个实验室和众多实验步骤的协调,同学们都非常积极的进行实际探索,这次的作业中,同学们课下/课上的时间比超过了3:1,然而小组的同学夜以继日的思考和实践,为造型实验投入了大量精力,这在平时的专业训练课程中是难以看到的。 
图1《煤精》该实验作品首进行基本的塑形处理,然后利用传统漆艺中的脱胎技法进行造型。最后是编织实验室为造型加上外衣的方法整合,通过自我创新的方法,不仅仅熟练了实验的单一技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 另外一位同学的课程作业:《相生相克》,表现的是金木水火土的主题,当学生注意到一种材料的编织激发和表现内涵的对应,她将不同纤维材料的编织手法,映射自然的元素,传统绘画材料进行基底的绘制,然后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堆叠,例如“金”选择闪亮的亮片来代表金属,在“土”的作品上用乱针绣法产生一种乱中有序的视觉效果,在“火”的画面表现上,特别用了堆绣的技法,跃动的火苗表现勃勃生机,增加了画面的厚重力度。体现在多实验室的教学中,不是以单一的技法为核心,而是以概念,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 
图2《相生相克》,把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首先通过丙烯技法在基底上绘制,然后在画面上利用刺绣和拼贴方法进行叠加,强调肌理的浮雕效果。 3主题下多模块的有机统一 通过前期的预热之后,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这时候进入课堂具体解决在他们之前实际操作中疑难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将会收集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验技法、材料、工序和重难点,约定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实验员进行创作构想的实施安排,学生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创作思想,重点是针对跨实验室的部分,针对多实验室配合完成的实验工序,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实验员需要配合协同,制定较为完善的计划和方案。 不同的主题能发挥展现学生的创造激情和能力,主题可以由教师规定,也可以在集体中通过自由结成的小组共同进行决定。主题的类型决定了多模块下同学们参与设计的路径,如一组同学希望通过空间表达“山”的图式,将三维空间的感受浓缩在艺术手法之中,需要构建纤维材料以依附的空间结构,然而这涉及到金属的钻孔,焊接等金属工艺,表达艺术家的效果,具有一定难度。金木工实验室的实验员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板材切割,金属焊接,钻孔等多项工序,将纤维材料在框架中进行排列,安装内部的电路用于灯光的表现,最后将透明的塑胶线进行作品的制作。作品的结构完成后,把外框送入漆艺实验室的荫房进行上漆,干燥,并贴上金箔。最终完成了综合空间装置《印象》。通过教师、实验员和学生在一起充分的探讨,将金属、纤维、大漆等不同的材料特性融合在作品之中。 
图3《印象》综合利用金属切割,焊接,和纤维材料的编织等等手段,设计三维空间中的艺术作品。 另一组同学设计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状。“纤维材料”与“纤维艺术”的概念本源于西方,而绘画书法、佛、道和儒文化精神时时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民族院校,利用现代艺术造型语言和材料表达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一贯的主题。在本校的国画临摹实验室中,购有日本二玄社的高精度复制品,一组同学特别希望能够用纤维材料进行展现大师黄宾虹的泼墨山水,在实际课程中,首先到传统国画临摹室进行国画的临摹,然后在亚麻画布的底子上进行各种材料的实验,力图运用纤维材料传达笔墨的气韵生动,比如棉花表现冬季的皑皑白雪,红色丝线展现秋天的枫叶漫山。最终创作出《四季境艺》春,夏,秋,冬四屏画,尝试各种纤维材料的技法传达出传统国画的意蕴,可以说将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种创新的实验。 
图4《四季境艺-春夏秋冬》,挪用大师作品对于山水画的写意处理,,将拼贴材料用在作品之中,最后刺绣实验室进行加工整体,该作品获得湖北创意文化大赛金奖。 三.总结 总体而言,此次实验室的教学改革涉及到了实验室的管理,课程的重新设定,以及教学评估系统的重新考量,同学和老师们也从开始的不太适应,到沉浸其中,最后到不可自拔的如痴如醉。通过本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我们认为:在成功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达到以下能力: 1,知道哪些不同的实验室有助于实现艺术创作的目标; 2,具有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满足设定目标的需求; 3,在课程有限期限内的时间安排实验进度,完成创作活动的能力。 教学相长,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同时意味着教师的相关能力的提升,相比传统教师,具备开放实验室教学的授课的教师老需要有宽广的眼界,对于所有的实验室要有了解。然而更重要的转变是教师身份的改变,由传统上的“师傅”的角色过渡到“导师”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某一艺术技术熟练度的评判者,而是通过分工和细化,通过把某些具体和基本的操作和技术的使用分给实验员,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者。教师不一定也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实验项目,然而具有启发、引导和监督学生完成一件满足课程要求的完整艺术创作或者设计作品的能力。相信,未来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将更加多元和立体,能够更加顺畅地通过“相与”实现“为一”。 (该文发表于《装饰》 2015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