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实践 麻书豪 刘慧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课堂,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化和课堂化是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灌输专业性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和架设多元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机制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迈进高校课堂的前提。此外,依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专业性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能够加快少数民族音乐专业课堂化的进程。研究表明,全方位构建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专业化转 向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堂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多元化教育机制; 师资团队; 重要保障 少数民族音乐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也使得少数民族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少数民族都聚集在某一地区,生活习惯与社会风俗都与汉族有一定的差异,并且以前少数民族很少与汉族通婚,这就有利于保存他们独特的物质与文化遗产,他们具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并且很多少数民族都将他们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创作成音乐世代流传。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创作诸多经典的民族音乐,其中有些音乐流光溢彩、享誉世界。探析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研究高校专业音乐如何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到教学中,进而为培养兼具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灌输专业性的民族音乐教学理念,架设多元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机制 1.秉承多元音乐文化课堂教学理念,导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新模式。我国是一个具有众多民族的国家,秉承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促进的原则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高校音乐教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兼容并蓄、融合多元音乐文化于一体,共同促进高校课堂音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在深入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广泛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合理借鉴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理念和音乐素材推动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可借助本民族音乐弘扬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加快原生态音乐走向大众的步伐。推行导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为综合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2.分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学特征,发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美学功能。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美学特征,延展当代音乐教育审美理念。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土壤气息造就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丰富了音乐内涵,升华了音乐的灵魂。只有深层次地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才能真正地做到领悟其音乐精华,了解其美学特征,感悟其音乐魅力。探寻原生态的音乐资源,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挖掘音乐的美学特征,研究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与现代审美需要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现少数民族音乐的内涵。在现代化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要坚守音乐的美育作用,提炼音乐的审美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借助美的情感传递教育的精华。用美育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和改造学生的灵魂。 3.强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发展观念,加快高校音乐创新发展改革的步伐。自古以来我国享有音乐起源地的盛名,不但音乐人才辈出,而且少数民族的音乐多姿多彩。少数民族音乐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扎根于日常生活,是人们辛勤劳作和幸福生活的写照。目前,少数民族音乐已经成为世界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重任。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完善多元化教学的重要契机。导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强化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储备多样性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情结和人类情感,促使学生较多地接触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拓宽多维立体化的音乐视野,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自我掘取音乐精华,达到去除音乐糟粕的目的,全面培养学生推陈出新、自我创作优质音乐作品的能力。在高校音乐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专业性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1.透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当代音乐传承方式和教学内容。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缩影和真实写照,最直接也最真实地彰显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面貌,呈现出浓郁的地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反映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音乐实现与人的和谐、与自然的融合、与社会的协调、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少数民族音乐已经成功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不但实现了宣传自己的音乐的目标,而且实现了世界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与完善。音乐是艺术的化身,是艺术最美丽的外衣,借助音乐将具有浓厚特色的地域艺术传遍世界各国角落。 2.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发展具有民族音乐技巧的音乐课程体系。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民族风格的浓厚性,在与高等教育融合的道路上,音乐教育也要坚守少数民族特有的教育理念,保持少数民族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音乐和音乐思想都应积极而大胆地改革,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当代流行的音乐元素,促使音乐多样化、旋律丰富化,创新音乐特色,更新音乐属性。以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甄别有价值的流行音乐内容,探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华音乐的契合点,建设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此外,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技巧都要有意识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尽可能地打造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教材,进而为学生打造地道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精神,为学生正确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课程是学生直接接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材料,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理解。高校音乐研究者必须仔细斟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确保建设翔实且真实的音乐课程体系。 3.大胆扭转高校传统教学重点,全力打造民族专业化的音乐教学新模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风俗、历史、情感和文化的载体,其最能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和性格特点。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只有容纳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团结与发展。随着音乐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的加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学者的关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课堂正在实施教育改革,正是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专业课堂的最佳契机。只有大胆扭转高校音乐传统教学重点,构建民族专业化的音乐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性和课堂化。 三、全方位构建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师队伍,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专业化转向 1.充分发挥多媒体音乐教学优势,提升高校专业民族音乐教师的教学素养。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往的高校音乐课堂习惯于以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为主,或者开展一些生生合作的小活动。这种形式不仅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还阻碍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发展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帮手,成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构建形象的音乐思维。充分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优势,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需要主动接触和学习多媒体技术,提高对教学手段的认知度和熟练度,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做好技术铺垫。 2.提供教师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涉猎民族音乐知识,培养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专业音乐教师是高校音乐教学的主力军,是加快音乐教学改革的智囊军,是推动音乐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团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融合离不开优秀师资团队的倾力资助,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引。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音乐教师人才,尽最大可能地帮助教师搭建深造平台,制定多项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涉猎广泛的音乐知识,尤其是主动探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甚至还可以专程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践性的音乐教学调研,真正地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根和发芽的环境,用心领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谛。除了实地调研,高校还可以推陈出新,开展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借助老教师的经验,促使青年音乐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青年教师团体培养成高校音乐专业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加快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专业课堂中渗透速度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综合音乐素养和民族音乐知识水平。完善规范化的专业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科学管理音乐教师队伍、可持续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知识的专业音乐教师是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深层次挖掘民族音乐蕴含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民族特异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着深层的精神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课堂中,有助于强化高校音乐教学的民族性,还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培养民族热情。教师在讲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深层次地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的背景文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音乐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融入音乐教学内容中,以音乐的形式使学生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对话,进而有助于学生领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真正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情感和生活常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涵盖少数民族的人文情怀和民族尊严,较多地接触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民族特异性,有助于其加深对音乐知识的了解。 推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在于推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尤其是高校学生充分地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宣传是弘扬的必经之路,弘扬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持久发展的保障。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来说,走进高校课堂,直接面对高校学生,是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直接的途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在融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树立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入手,积极创新和改变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不断强化专业民族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社会团体和文化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出谋献策,共同展开高校音乐教学的新纪元。此外,高校音乐教学还要积极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不断拓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教学路径,缩短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周期。 参考文献: [1]徐菁菁.高校古琴课程设置初探[J]. 音乐创作,2015( 4) : 182 - 184. [2]赵侠,倪志刚.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工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 26) . [3]宋姣.依古纳西华丽绽放———音乐文化公益活动“乡土音乐进高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 4) : 157. [4]王伶俐.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5( 7). [5]侯新兰.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探索——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音乐创作,2015( 10) :185 - 187. [6]吴安宇,王北海.湖湘高校音乐专业本土音乐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科学,2015( 3) . [7]李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重置与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5) : 30 - 32. [8]汤洁.地方戏曲文化进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为例[J].中国戏剧,2015( 6) : 68 - 69. [9]郭杨阳.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 23) : 82 - 84. [10]唐宁.地方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探索——基于民族艺术资源保护与挖掘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6) : 144 - 146. (该文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