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坚持以国家级“金课”标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10月23日,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研中心成功举办第三期和第四期集体备课活动。分别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然教授和教研中心副主任,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方清云教授主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从浩教授主持,教学团队全体成员、中南片区课程建设联盟单位成员共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备课会现场照片 高亿欣摄
李然着重厘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并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核心成果为案例,结合多区域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前沿,系统梳理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演进脉络,深入阐释“重瓣花朵理论”“边缘—核心互动理论”等代表性理论,并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史前时期已形成清晰特征。最后,他对高校教学提出建议:鉴于史前文明知识体系庞杂,授课时结合众多历史及考古资料,兼顾整体脉络与细节实证;针对理工科学生,可通过“案例教学”,例如石家河套缸祭祀、良渚玉琮等级,提升内容生动性,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整体性认知。

李然教授授课 高亿欣摄
方清云以“夏商周时期: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为主题,系统梳理了夏商周时期华夏共同体从孕育、发展到形成的历史脉络,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念与天下秩序的内涵演变。她还就夏、商、周三个朝代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分别提出建议,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以“天下观”为主线,串联起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等重要内容。最后,方教授以“大夷之功”为结尾,展现了其在推动先秦时期民族融合、引领社会变革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文明演进意义重大。

方清云教授授课 程南南摄
在总结环节,李从浩指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并非后世形成,而是根植于史前的文化互动与夏商周的制度创新;其“连续性”与“统一性”的核心,在于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包容机制与“大一统”的政治理想。特别是两位老师的核心观点,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更将助力高校课程教学,推动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根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
未来,教研中心将以此次会议成果为起点,持续推进系列专题备课活动,构建“学术研究—教学转化—实践反馈”的全链条教研机制,切实将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助力“概论”课程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责编/高亿欣、程南南 审核/耿亮 上传/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