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评奖工作的通知》要求和省教育厅最新工作提示,学校拟推荐17项教学成果奖申报2025年湖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具体名单见下表)。
推荐 排序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与实践的中南民大范式 |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 |
刘义、韩晓乐、张存智、李金林、李然、蔡琼、王菊、杨帆、田园子、徐其涛 |
2 |
主线铸魂、强技赋能:民族院校电子信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
中南民族大学、喀什大学、湖北民族大学 |
杨春勇、朱翠涛、彭慧、倪文军、孙先波、向红、崔勇强、侯金、龙浩、陈锟 |
3 |
双重引领・三轮驱动・四维协同:数智时代财会人才的共同体培养创新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
翟华云、李青原、康杰、高娟、刘华、刘亚伟、张劲松、方芸、刘晓霞 |
4 |
新文科视域下“数字活化・艺文表达・平台传播”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谢荣娥、王兆鹏、涂波、王菊、邵大为、田园子、刘洋、吴涛 |
5 |
铸牢引领、农业赋能、五域贯通:民族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 |
帖军、郑禄、覃俊、李国亮、李志刚、孙阳光、谢瑾、李子茂、徐胜舟、徐科 |
6 |
“多元共铸·数智赋能”:内生型教学质量评价新范式的构建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天津大学 |
刘晶、李亚红、胡德鑫、陈晓希、耿亮、喻胜辉、曲夏瑾、秦君、王力、纪宏璠 |
7 |
聚焦民族地区产业的生物科学类“融创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余光辉、刘新琼、谭艳平、覃永华、徐鑫、郭小华、王海英、周雪妹、李晓华、张鹏 |
8 |
固本拓新·学用贯通:“四维一体”新能源材料卓越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张道洪、李琳、王献、王立、赵福真、胡晓允、秦四勇、张俊珩、李金林 |
9 |
“三阶递进、三元协同”民族高校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 |
田微、孔德龙、帖军、张俊敏、朱宗晓、陈坤燚、王黎、雷声、何秀权 |
10 |
民族高校大化学类卓越人才“1-3-6”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 |
张泽会、孙杰、夏永波、王立、谭艳平、刘晶、杨胜韬、贺捷、李小军、陈连清 |
11 |
一专多能,多语复合: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东湖学院 |
易立新、何畏、孙晓丽、李敏杰、邓之宇、李明、陈晓希、胡新丽、刘昕、罗琪 |
12 |
思政铸魂,田野育心:“民族学+”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陈祥军、刘丽娜、马惠娟、刘占勇、孟凡云、齐子通、王艳勤、闫天灵、李然、田敏 |
13 |
构建“二四六”产教融合模式,培养民族院校电子信息类“T”型人才 |
中南民族大学 |
朱翠涛、魏大江、徐建、倪文军、吴嘉、周金、饶文贵、熊瑛、王勤 |
14 |
教育强国背景下民族院校大学数学精准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张军好、佘纬、龙爱芳、殷红燕、夏永波、王维峰、谌永荣、罗敬、李学锋、王子轩 |
15 |
“铸牢”聚焦・数智赋能・知行与共:民族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 |
黎海波、马玉堂、魏晓燕、滕帅、谷秀青、杨金洲、张涛华、李资源、崔榕 |
16 |
“四位一体,多元贯通”:高校美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吴涵、金波、杜鹏、刘畅、李鸣曦、王菊、张荣华、张志刚、潘俊、李广来 |
17 |
民族舞蹈“守正创新·传播铸魂”一体化育人中国范式的建构与实践 |
中南民族大学、荆楚理工学院 |
华毛措、贾佳、孟祥宇、李芳、尕藏、刘梦、向琨、肖洒、玛秀草、陈晓鹏 |
公示期为11月3日-11月7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本科生院反映。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电话,并加盖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学校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保密。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67842879,地址:本科生院4-423办公室。
本科生院
2025年11月3日
作者:秦君 编辑:陈晓希 审核:胡军浩 上传: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