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    民大映像    正文
我校3名师生当选湖北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
作者: 文章出处:中南民族大学 发布时间:2015-03-19

携爱前行,播种知识与力量

——记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之“爱岗敬业好青年”李韬存

青葱岁月总有那么一个人陪我们走过,或喃喃低语,或用心倾听,或威严教诲。他亦师亦友,用三年 如一日的坚持诠释了一名大学教师的职责。他以一个个的动人情感故事带领一颗颗上下求索的心灵追寻着微观经济学的“倩影”;他用纯粹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爱带 领着他的“孩子们”度过他们美好的大学时光;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去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他是北大的高材生,是同学们心中的好老师, 是一位称职的丈夫与父亲,他就是我校经济学院的李韬存老师。近日,他还获得了湖北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之“爱岗敬业好青年”荣誉称号。

当年,他以江西省鹰潭市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让这个对数学情有独钟的 年轻人得到了知识的润养。前沿的理论,博学的老师,优秀的同学,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数学能力。“我在北大学习了4年, ‘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北大精神不仅让我拥有了诗人般的浪漫情怀,积极创新、各抒己见的人文思想,更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务实和 严谨。”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位北大才子走上了民大的讲台,时光荏苒,转眼李老师在经济学院已任教3年。 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获得了许多荣誉。在经济学院组织的评选中,他曾获得“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并在经济学院班主任考核中获得优秀。他指导的队伍在 武汉高校经济热点辩论赛中获得了冠军。因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他的课堂更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但在李老师眼中微观经济是一个又一个 微观情感故事的串连,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每一个知识点李老师都融入自己的感情,每堂课学生们都像在听故事一样。“李老师的课堂总 是座无虚席,同学们都是抢着来上他的课。”他的学生王皓说道。

作为班主任,他可以夏天拎个西瓜就往男生寝室跑,只为和他们聊聊天;空闲的时候,他会从南书院 一楼逛到六楼,只为寻找熟悉的面孔;每次开班会他都会到场,只是想和学生多待一会儿。他担任13级保险1班班主任时,每周都会申请一间教室,陪同学们上自 习。因家在南昌,很多时候都是连行李都来不及放就赶到教室,但李老师从未缺席过。为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他几乎每个学期都会请全班同学吃饭。出了车祸,他伤 情未愈就出院上课。每周他都会去男生宿舍查寝,对那些不整洁的寝室李老师会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在学生们眼中,李老师更像一个大哥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 班里谁谈恋爱了、谁失恋了、谁心情不好了,他都很清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动人 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老师说:“比指责更有力的是说服,比讲道理更有力的是实干。我愿意和学生们交朋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在大学,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但李老师一直在创造机会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教书不仅需要教知识,更需要与学生交流,只有在育人中倾入感情,才会有火花,才会有温度,才能有创造。”

李老师不仅对工作勤勤恳恳,对家庭也特别负责。如果一个人连家庭都处理不好,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怀着这样的信念,李老师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家人。家永远是一个男人工作最大的动力,只有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才能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去爱他人、爱学生、爱工作。

李老师认为大学生首先应有广阔的思想,要广泛去阅读;然后,要有严谨的思维,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还要有理想,制定实际而具体的目标;最后一定要做一个有爱的人,有爱才会有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而李韬存老师,一直携着爱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用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播种知识、播种力量。

 

自考搭桥,农民工终圆博士梦

——记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创业创优好青年”李军

他,从北漂民工到博士研究生,在自考路上坚持了7年,两千多个艰难的日日夜夜,他从未放弃对梦 想的追求。他便是我校经济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李军。他曾荣获“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征文比赛校研究生组一等奖,该文选送至国家民委后获三等奖。他还 获得过我校首届“慧樵新闻奖”三等奖。近日,他又荣获了湖北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创业创优好青年”荣誉称号。

“北漂”泊梦 · 不忘初心踏上自考路

李军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县一个贫困家庭。家里以种烤烟为生,年收入仅1000多元,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3个子女的上学费用,因此李军常常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因巨大的精神压力,李军在中考前生了一场大病,错过了那年中考。 当看到初中同学陆续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回想起小时候,父亲指着家门口的齐岳山跟他说,“读书,是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当时李军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读书。

利川三中的校长成了他求学路上的贵人。看着穿着草鞋,裤子上还露着两个大窟窿一心想读书的年轻人,素不相识的校长被这个山村少年感动,不仅特招了他,还减免了他高中3年的学费。

2007年,半工半读的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淮北师范大学。但因家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到北京打工,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李军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打倒,读书的梦想始终在他的脑海萦绕。自学考试点亮了他的梦,开启了他人生新的征程。 

自考筑梦 · 含着眼泪奔跑

备战自考的日子,他白天干重体力活,晚上灯下苦读。生活的重担如磨盘压在他肩上,但他咬紧牙关,坚强地挺了下来。

他专门买了一辆破旧单车,晚上扮成清洁工混进学校看书,不料被人发现,威胁不准再来,他慌忙中连书都没拿,仓皇跑了出来。第二天晚上冒着风险去找书,当他从垃圾桶拾起那些书片时,泪水打湿了那一行行文字。

孤独奋战的背后还充斥着质疑声。有一次饭后他正在看书,一位主管便嘲笑道:“认命吧!天生就干苦力活的命!”听了这话,李军扔下书,跑到一旁痛哭。但痛哭过后,他依然捧起了书本,因为他知道书不能不读,这是他实现梦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希望。

在这些年的自考中,为了学习,李军不得不节衣缩食。有时他一个馒头就是一餐,经常冒着严寒,穿 着单衣,在北京零下二十几度蹬着辆自行车去上班,还曾冻倒路边。晚上则忍受冰冻,打着电筒,裹几层被子苦读到深夜。有时在厂里忙了一天,复习时总想睡觉, 为此,他便买些辣椒回来,在疲惫不堪的时候,逼自己尝一点,辣醒了继续奋斗。这一坚持便是3年。

艰辛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从自考专科到本科,他用两年时间半工半读,拿到了3个自考文凭。

“南漂”搏梦 ·奔波终圆博士梦

2010年本科毕业,李军找到了一份月薪三千左右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他便开始追寻更大的梦想,他开始了考研的征程。但当他满怀信心去参加考试时,不幸再次降临,在专业课考试前大病一场,他未能参加完研究生最后的课程考试。

2011年过完春节,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南漂生活。几经周折,他在一所高职任教,继续复习考研。直至2012年6月,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激动的泪水止不住落下来。为了这一天,他奋斗了5年。

读研不是李军求学的终点。2014年大年初三,他一个人又踏上了开往南粤的列车,开始博士备考生活。寒假期间,他几乎每天5点左右起床,晚上11点睡觉,甚至在去吃早餐的路途中,也拿着书忘我地备考。

“那些备考的草稿,堆起来都有一箩筐。对于我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自考生而言,在博士考试竞争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英语。我英语功底很差,但为了备考我把几本英语词典都翻旧了,把几本英语复习资料也翻破了。”李军说。

李军,这位平凡而朴实的土家儿郎,他最大的梦想始终是回到家乡当一名好老师,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他们的求学梦。

 

多一份社会责任,世界会更和谐

——记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之“崇义友善好青年”周扬

2014年11月,一份感谢信从遥远的内蒙古草原寄到了我校,这封感谢信,详细记录了一位大学 生维护百姓权益,帮助耄耋老妪寻找正义与尊严的全过程。在感谢信中,这位已经逝去老人的子女这样写道:“正是因为周扬的帮助,老人才得到了公平对待,直到 去世前,老人还在嘱咐,要好好感激这位恩人。”

信中所称的这位“恩人”,就是我校民社学院2013级研究生周扬。回想起这件事,周扬仍然义愤 填膺:“当时是8月中旬,我主持研究生服务民族地区的一个课题,主要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各旗县文化产业的,当时在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时,恰好 就遇到了这位老人。”周扬后来从老人的女儿那得知,老人在与大儿子生活期间,备受欺辱,一日三餐都无法满足,后来大儿子又将老人毕生的积蓄和低保费卷走, 其中还包括其他子女给老人的赡养费和医药费。”“当时,我也好奇,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出面呢?后来才知道,当地派出所出了次警,但嫌疑人跑了,他们便没有 再管。我也带他们去过几次当地的法律援助站,不是碰壁就是压根没人。后来,我决定留下来帮助这位可怜的老人。”“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接受过专门的法学教育, 也有在法院和司法局实习的经历,我有信心帮她讨回公道。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我在老人大女儿的陪同下,调查取证,书写各类民事诉状,寻找相关证人担任委托代 理人。”周扬说。在法庭调查完之后,他尾随到庭的对方代理人,找到一直藏在县城的被告人。当晚,周扬便通知了公安人员将其抓获。在拘留室,被告人退回了老 人的银行卡、低保卡还有其他人给老人的赡养费用,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对老人也算有了交代。

谈起这件事,一切在周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没有什么,在读本科时,我在学校的法律援助站工作了两年,为农民工追讨过工资,也帮普通百姓打过官司。我学法律出身,既然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服务,为他们讨回公平和正义!”

这就是周扬,一位身在象牙塔,心系弱势群体的当代大学生。当然,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周扬。

“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初次见到周扬,他很开朗,“我是留守儿童,在我6岁时父母就离开我外 出,一直到现在,我都是和奶奶一起生活,日子虽然艰难,好在都挺过来了。”他从没有怨言,从小自立自强,“本科时就做兼职赚钱,当过家教,拿过项目,为的 是自己养活自己。”到民大读研后,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又拿到了几万元的项目经费,更让人敬佩的是,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做代课老师的他,一月有接近3000 元的收入。基本一周有4天是早出晚归,在讲台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早上6点外出,晚上6点才能回寝,有时接着写论文到凌晨。在这样的条件下,周扬的学习和 研究却没有耽误,研究生阶段,他的课程平均成绩在88分以上,核心课程都在90分以上,还主持了服务民族地区的项目,该项目经费达1.5万,并参加了一项 武汉市课题。此外,周扬的一篇论文还被核心期刊录用,在本校及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的研究生论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周扬对留守儿童及社会底层百姓有着特别的情愫。“我明白留守儿童的艰辛, 上大学后,我一直想要帮助他们。”2010年和2012年,周扬两次随助学励志协会深入地震重灾区茂县土门乡小学支教,每次支教一呆就是4个多月,他还和 队友一起募集到了数万元的资金,图书数百本,全部用于灾区的学校和当地的留守儿童,周扬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支教队员”。

而这一切,他都极少向别人提起。周扬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每一个人,只要有社会责任感,就能够为百姓做实事,社会就会和谐许多。”

版权所有©  2016 中南民族大学 鄂ICP备05003346号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邮编 430074
公安备案号:42011102000817
联系我们| 旧版登录 | 技术支持:焦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