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系
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系简介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系的前身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系,2025年5月更名为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系。本系成立于2001年,200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2012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全国第二批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之一。

本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各项重要文件,着力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党建与专业教学“双融合双促进”,曾多次获得中南民族大学“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中南民族大学第一届“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在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中,本系教师党支部报送的工作案例“坚持党建引领,以德立学树人”荣获“最有价值的好案例”一等奖。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本系已经形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政治素养强,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从教经验丰富,成果丰硕的师资队伍。目前本系共有8名专任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

本系教师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他各类项目20余项;在SSCI/A&CI、《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观察》、《统计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部分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重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这些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2019年以来,组建校级科研团队“民族地区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系长期坚持“以本为本、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在承担本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同时,坚持面向各类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核心课程。本系教师共同录制的《人生风险与社会保障》慕课于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金课。2019年获得中南民族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本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理论教学之外设有多门实验、实习与实践任务,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本专业已与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武汉市佛祖岭社区以及江汉区友谊青少年空间社会服务中心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这些机关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现已成为本专业稳定的校外集中实习基地。本系培养的本科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全国南风窗“调研中国”十佳团队荣誉称号、第二届湖北省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劳方与资方三等奖等。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实习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表现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本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职业发展前景良好。他们之中,既有能在重要岗位取得成就的佼佼者,也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实干者。如:2006届校友张登利现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县长;2006届毕业生张闻婷从劳动关系专员起步,历任培训与发展高级经理、人力资源副总监等职位,现任小米集团武汉总部销售副总监;2018届张孝栋同学毕业后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后又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更多毕业生们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HR部门、社区管理等岗位上,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成为劳动保障事业的中坚力量。

进入新时代,启航新征程。2025年,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系的本科专业以大健康下的社会安全为中心,培养行政管理(健康保障与社会安全方向)高级人才。本方向依托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资深师资团队,天然具备民生安全政策分析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团队成员深耕基层民生保障研究二十余年,在健康与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成果丰硕,转型升级后将社会保障与健康安全有机融合,形成 “大健康 + 社会安全” 的特色教学体系。本培养方向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地方公共卫生治理与社会安全需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务实技能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毕业生可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卫生政策执行、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社会保障服务与数字化治理工作,或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作者:   责编:   审核: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