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我院师生团队在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突破
    发布时间:2025-10-10 浏览次数:

    近日,从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组委会传来捷报,我院MPA中心组织推荐的调研报告《Y区J河小流域发展优势、问题及建议》在全国众多顶尖高校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调研报告“三等奖”。这意味着,继2024年2月获得三项省级三等奖、2025年3月获得两项省级二等奖后,我院研究生团队在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的表现又上新台阶。

    本次参赛团队由我院李海鹏教授指导,学生成员由赵天林、万秀杰、黄方圆和李桂兰等组成,队长赵天林是22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后三位学生成员均为我院24级MPA学员。这种以MPA学员为主体的组队方式,既符合大赛组委会的办赛初心,又标志着我校在MPA专业学位点建设上的新突破。

    以学促行:参赛初衷源于对公共管理实践的深切关怀

    谈及参赛初衷,队长赵天林表示:“我们参加比赛,名次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高规格的平台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真正‘沾泥土、带露珠’,为地方发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这份初心,驱动着团队从选题伊始就锚定了现实关怀。他们结合平时调研经历,敏锐地捕捉到Y区J河小流域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与复杂困境,决心将课堂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投射于真实的治理场景中。

    精益求精:无数个深夜的线上研讨与字斟句酌

    由于队员们大多是在职学习,白天忙于本职工作,集体的讨论时间大多被压缩在夜晚。团队的线上会议群,成为了最活跃的“第二课堂”。“我觉得这里的数据支撑还不够扎实,我们能不能再找到更近一年的对比数据?”万秀杰在一次晚间讨论中提出质疑。“我同意秀杰的看法,第三章的分析框架是不是可以引入我们刚学过的‘协同治理理论’?”黄方圆紧接着补充。这样的思想碰撞是团队的常态。屏幕上,是共享的文档和密密麻麻的批注;耳机里,是队员们激情澎湃的讨论。从案例材料的梳理,到问题根源的剖析,再到对策建议的提出,每一部分都经历了反复的论证与修改。

    队员李桂兰负责报告的最终整合与润色,她感慨道:“我们至少进行了超过十轮的大改,至于字句的调整,已经数不清了。有时候李海鹏老师深夜还会在群里发来新的参考文献和修改意见,我们都戏称我们的团队是‘24小时不打烊’的案例工坊。”

    师者匠心:学院教师的全程护航与智慧引领

    备赛期间,MPA中心多次组织邀请院内有经验的教师组成评审团,为团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改进意见,并在组织协调、信息沟通等方面提供保障,解决了团队的后顾之忧,而指导教师李海鹏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舵手”角色。他不仅为团队指明了研究方向,更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你们的报告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问题上,要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管理’解决方案。”李老师在一次线下指导会上的这番话,为陷入瓶颈的团队打开了新的思路,使调研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温度。队员们由衷地说:“没有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持续激励,我们不可能走这么远。”

    此次我院在全国高水平赛事中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必将激励更多学员投身公共管理实践,用智慧和汗水在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万秀杰   责编:李红玲   审核:樊俊   上传:程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