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民大法霁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
作者:  编辑:柳俊明  审核:  发布:  发布时间:2021-03-16

为营造更加积极奋进的科研氛围,形成高质量、紧密协作型的科研攻关团队,培育和助推学院标志性、高质量成果产出,3月12日晚,民大法霁沙龙第一期在我院219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期沙龙由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叶金育教授主持,张军荣副教授出任主汇报人,王瑞龙教授、廖华副教授、何平副教授以及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陈祥军副教授担当与谈人。法学院余莹教授、朱春华副教授、杨帆副教授、郑颖捷老师、顾德瑞老师、陈蒙老师以及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数十位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就“生物遗传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私权构建”话题深入展开学术交流。

整场沙龙共分为主题汇报和与谈交流两个环节。主题汇报环节,张军荣副教授以“生物遗传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私权构建”为题作了主题交流发言。他首先陈述了这一主题的制度背景,回顾了生物遗传资源私权构建的理论预设、用案例和数据分析了生物遗传资源私权构建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指出了惠益分享制度运行的机理。他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三个层面分析了生物遗传资源的公共属性,再从模式选择、利益平衡和制度展开三个角度具体论证生物遗传资源的私权构建,突出强调了在生物遗传资源私权构建中权利边界划定和管控的重要性及其缺陷。最后,他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实现惠益分享的路径和建议,并总结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与谈交流环节,王瑞龙教授、廖华副教授、何平副教授和陈祥军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分别作了与谈交流发言。王瑞龙教授肯定了民大法霁沙龙的积极意义,期待这个平台在推动学院科研的集体性进步中发挥作用。王教授在肯定主汇报论文选题和构思的基础上,指出主题汇报论文在聚焦意识、说理论证、立法回应、国际化视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建议。廖华副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心得,强调论文写作的创新性和观点“落地”的重要性,建议论文在“做新”上多下功夫。何平副教授认为,现行法律是否存在立法空白是提出生物遗传资源权立法构建的前置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着重关注其现行法律的保护程度以及提出的建议如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陈祥军副教授立足一线调研经历,肯定了选题的重大意义,建议不宜忽略生物遗传资源的习惯法保护问题,要特别关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中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动配合。

与谈人发言结束之后,杨帆副教授从民法的角度提出生物遗传资源属性界定的重要性,并建议主汇报人思考生物遗传资源究竟应该作为权益还是权利保护。朱春华副教授就主汇报论文的具体论证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现场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也就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路径、论文引证的科学性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伴随与谈交流环节的结束,叶金育教授对本期沙龙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他特别肯定了本期沙龙带有“火药味”的总体学术交流基调,并希望学院师生群策群力,坚持学术初心,竭力把民大法霁沙龙办好,力争使其成为民大法学稳健进步、科研跃上台阶的助推器。(作者:丁思霖、刘新平)